#愛的進行曲 
     
    冷淡,加劇無名火的漫燒 
    責備,加裂盪至冰點的關係 
    放棄,無以回頭的游移邊際 
    唯有熱切的愛,才能復甦孩子的一切 
     
    【之一】 
     
    ◎撰文/范毓雯、賴麗君 
     
    沒有求好心切,沒有喝斥指責, 
    用純然的關懷與無盡的溫暖開啟他的善念, 
    讓孩子有信心改過向善,以感恩的行動取代怨天尤人。 
     
    走過重重鐵門後,映入眼簾的依舊是加了鐵門、鐵窗的情景;「一吸毒成 
    千古恨,再回首已骷髏身」的海報標語,怵目驚心地張貼在少觀所的教室 
    外。 
     
    站在台前的慈濟委員廖有明,拿著一本抄錄靜思語的厚重筆記,對著十三 
    位理著小平頭、身穿藍色卡其外套的學員,講述「得理要饒人」「理直要 
    氣和」的道理。 
     
    從民國八十三年十月起,慈濟人即每週一次前往宜蘭少年觀護所(註)關 
    懷,或以靜思語教導孩子為人處事道理,或講述擔任醫院志工所見所聞; 
    另外,還有活潑的手語教唱,以及一對一談心時間。 
     
    「一隻針一條線 用心計較甲阮晟  
    一粒眼淚一滴汗 希望成人做好仔  
    啊 啥人為阮犧牲這麼大 受盡風霜甲拖磨  
    阮叫一聲一聲 媽媽  
    偉大就是你的名」  
      
    「要唱大聲點,把媽媽喊出來啊!」  
      
    「我們不敢唱,一唱就會哭出來!」一位學員說道。大家聽了哈哈大笑,  
    在縱肆的笑聲背後,也許都包裹著一顆脆弱的心靈。  
      
    「這些孩子很多來自問題家庭,缺少家庭溫暖、父母關心。」少觀所教化  
    科科長朱介民說。正因如此,這些孩子格外需要別人的關懷,而師兄姊正  
    是扮演爸、媽的角色一般。  
      
    婆婆媽媽的愛,  
    讓阿志和阿章感受到親情溫暖。  
      
    四年前,陳美惠第一次在宜蘭少觀所看見阿志,當時只覺這孩子乖巧善良  
    ,不像會做壞事,「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誤入歧途呢?」陳美惠常常想  
    這個問題。  
      
    以後每週見面,陳美惠都利用個別談心時間和阿志說話。阿志剛開始很靦  
    腆,總把頭往胸前縮,慢慢交談才得知他犯錯的原因。  
      
    阿志說,死黨為了報復「另一黨」的人欺負他們的「兄弟」,有一天約他  
    和其他一夥人,拿著棍子找仇家算帳,豈料不小心打死對方一個人,之後  
    就被送進少觀所。  
      
    「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阿志很自責地用手垂打自己。「每個人都會犯  
    錯,只怕不改過。」陳美惠拍拍他的肩膀,不斷鼓勵他,久而久之遂成為  
    阿志的精神支柱。  
      
    後來,法官念在阿志有悔過之意,給他一次改過的機會。阿志離開少觀所  
    後,陳美惠還是時常關心他,因為阿志四歲便沒有母親,陳美惠將他當成  
    自己的孩子,連兒子也把阿志當作親弟弟看待。  
      
    陳美惠常帶著阿志參加慈濟舉辦的活動,「這是我的兒子阿志啦!」她總  
    是這樣告訴別人,久而久之,許多人看到阿志便說:「那是美惠的兒子!  
    」後來阿志就「認」了這個「媽媽」。  
      
    目前在軍中服役的他,放假回來總不忘去看陳美惠,有時還撒嬌地跟她說  
    :「媽媽!我在軍中好想你,有時候都會偷偷地哭!」「母子倆」一見面  
    好像有說不完的話,令陳美惠的兩個孩子都忍不住羨慕起來!  
      
    因為受到陳美惠的影響,阿志加入慈濟會員、成為慈濟志工,在軍中不僅  
    茹素念佛,也常鼓勵弟兄學佛向善。  
      
    一年前因為竊盜被捉的阿章也有一段悲慘的身世。父母離異後,父親常年  
    在外,將他交給祖母照顧。他跟著祖母住在伯父家,祖母年事已高管不動  
    他,伯父又疏於照顧,常讓他餓肚子,他便和朋友鬼混、逃學、偷竊,進  
    出少觀所已經無數次,更惹來伯父的反感,一直想攆走他。  
      
    得知阿章的情形,郭黃美娥一方面和他的伯父溝通,一方面也苦口婆心地  
    勸在少觀所的阿章:「要聽阿嬤的話,出去後不要再跟那群朋友在一起。  
    如果沒錢吃飯就來找我,不要再去偷了!」  
      
    面對這位七十歲的阿嬤,阿章著實覺得溫暖,掉著眼淚說:「平常都沒有  
    人來看我,只有你最關心我!」  
      
    後來,阿章在法官的安排下進入少年感化院,郭黃美娥仍然常約師姊一道  
    去看他。現在她每到少觀所關懷,便不禁想起阿章:「這個孩子真是令人  
    心疼,才十多歲而已,爸、媽就不在身邊。」  
      
    啟迪孩子的善念,  
    相信孩子總會及時回頭。  
      
    除了例行性關懷,宜蘭少觀所也邀請慈濟人參加每次的懇親會,師兄姊從  
    不缺席。  
      
    當孩子看到這些慈濟人,總會忍不住掉淚,「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爸爸、媽媽最近比較忙,所以交代我們來看你,其實他們很關心你們!  
    」除了安慰孩子,慈濟人也試圖當孩子和父母間的溝通橋梁,幫助他們建  
    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最近睡得好不好?還會不會作惡夢?」「你還會不會踢被子?爸爸、媽  
    媽不在身邊,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哦!」每次到少觀所,師兄姊盡量與孩子  
    一對一談心、了解近況。  
      
    對於師兄姊的個別關懷,一開始大部分的孩子不是把頭壓得低低的,就是  
    一句話也不說。「這些孩子的心比較敏感,要建立孩子對我們的認同與信  
    任,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  
      
    「進少觀所只是一個過程,如果孩子能夠改過自新,仍是一個好孩子。」  
    林美皇說,雖然有些孩子早已視進出少觀所為家常便飯,師兄姊卻從不放  
    棄他們。  
      
    「我們儘量灌輸他們善念,相信孩子總會及時回頭。」廖有明說,就算孩  
    子出去,也會不斷地追蹤探訪,甚至安排就學、就業等事宜,並與家長保  
    持聯繫。  
      
    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師兄姊鼓勵孩子們將上課的心得寫下來,並於每篇  
    心得之後寫下對孩子鼓勵的話語。廖有明拿出一疊厚重的紙張,孩子所寫  
    的每一張心得皆被細心保存著,隨手翻開一張,上面寫著──  
      
    「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受到慈濟爸媽的照顧和關懷,讓我有信心改過向善  
    ,對一些人事物也學會抱著感恩的心,不會去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我會  
    盡自己的本分去行善布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五年來的付出,受益的其實不只是孩子,師兄姊也從孩子身上得到一些啟  
    示。四年前,蔡秋華的先生過世,母代父職的她處處嚴厲要求孩子,直到  
    有一天看到孩子寫給她的一封信,才了解孩子身上的壓力有多麼重。來少  
    觀所關懷後,更從孩子身上體會到孩子需要被了解、被關懷,因而讓她更  
    注重與自己孩子間的互動,並學習以讚美代替責備。  
      
    有時走在羅東街上,師兄姊會被曾在少觀所待過的孩子熱切地叫喊:「爸  
    爸、媽媽!」那種欣慰的喜悅是一般人無法領會的。對於師兄姊來說,最  
    大的喜悅與穫得,莫過於每個犯錯的孩子能夠重新出發,因為那正是他們  
    多年付出的關愛所衷心期盼的!  
      
    少年觀護所:  
      
    依據少年觀護所條例總則第四條:少年觀護所隸屬於所在地之地方法院檢  
    察處;關於少年管訓事件少年之收容及少年刑事案件審理中少年之羈押事  
    項,並受法院之督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