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三十三周年慶•接棒系列】 
     
    ◎撰文/楊倩蓉 
     
    從小小感動到大大發心, 
    從小小精舍到全世界一百二十多個據點, 
    因為許多人的「堅持」, 
    慈濟世界才得以點滴成形。 
     
    談起初發心,幾乎多數的慈濟委員都異口同聲地表示,「靜思精舍」是他 
    們決定踏入慈濟的第一步。 
     
    感動,來自於小小的靜思精舍與上人瘦弱堅毅的身軀,更來自於簡樸的常 
    住生活。而證嚴上人的身教與言教,同時也啟發委員生起知足、感恩之心 
    ,起而追隨上人濟世救人的悲願。 
     
    其實,慈濟從一磚一瓦,到全省醫療服務網的鋪展、海內外分支會及聯絡 
    點林立;從四大志業跨步八大腳印;從三十年前僅有數十戶的照顧戶,到 
    今日長期援助近四千戶個案、兩萬多人……許多人的「堅持」,是慈濟世 
    界得以點滴成形的重要原因。 
     
    感動的理由 
     
    「道場這麼小,咱來籌錢起大間的,好嗎?」王成枝猶記初到精舍便對上 
    人如此提議。上人表明精舍空間已經夠用,希望能將錢用來濟貧。「聽到 
    這些話,我內心真正感動著──慈濟需要錢,全為了救人!」 
     
    「父親是醫師且是虔誠的佛教徒,高中時代我曾聽人論及基督教醫院設備 
    完整,便問他為何台灣不見佛教醫院卻只有基督教醫院?父親告訴我,四 
    ○年代以前台灣人生活貧苦,三餐不繼的人很多,哪有錢蓋醫院?等經濟 
    起飛之後一定會有佛教醫院。」童鈴釵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定居在 
    芝加哥的她,得知慈濟在台灣創建醫院,自然護持到底。 
     
    楊美瑳的朋友帶她到精舍聽上人開示,「我終於了解為什麼慈濟可以吸引 
    那麼多人加入,因為上人講的道理非常實際、有用,每句話都印證到我的 
    人生經驗,跑了那麼多道場,我終於找到得以依循的方向。」 
     
    原是為了替往生的婆婆覓一道場做法事,不意接觸慈濟,開始學佛之路。 
    林勝勝表示,一般人上香多半求自己願望實現,但是燒完香心願卻未了; 
    可是上人的心願,不為自身利益祈求,唯向內在世界開拓,所以不像一般 
    人患得患失。她說:「學佛最重要的是轉化觀念,布施時間、金錢和心力 
    ,在付出中產生自信。」 
     
    企業家林景猷與妻子陳幼卿圓滿榮董後又出任委員,雖在公司是呼風喚雨 
    的大老闆,一旦做起慈濟事,林景猷照樣放下身段。他說,感動來自慈濟 
    人的惜福觀──凡是可以再利用的東西一定重複使用,平時節省下的錢拿 
    去救人。與其享福,不如惜福、造福。 
     
    「我本來打算去踢館的。」林大棟出國留學前即飽讀經書,浸淫於佛經義 
    理,留學一年後,聽說慈濟在北加州成立聯絡處,曾有人說慈濟是「修福 
    不修慧」的團體,他決定登門一窺究竟。「沒想到,看了那麼多慈濟人在 
    世界各地濟助貧戶的錄影帶,以及身體力行後的現身說法,我終於體悟: 
    佛法是做出來的!」 
     
    做一棵萬年青 
     
    所謂「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如何克服來自個人、家庭及大環境的種種 
    問題,在菩薩道上心不退轉,是許多慈濟人必須面臨的課題。 
     
    「想想上人為了建醫院所遇到的各種阻力,我就覺得自己的挫折實在不算 
    什麼。」很多委員常常只要看著上人的法相、流一流淚,內心的委屈、不 
    平也就過去了,因為上人是他們賴以支撐的精神泉源。 
     
    皈依佛門甚早的何瑞真,熱衷朝山、參加法會,加上自恃「我去學佛很好 
    」,先生表面沒有反對,事實上對她跑遍台灣,甚至到海外求法的行徑, 
    暗自氣在心中。 
     
    加入慈濟三、四年間,何瑞真也是一頭栽進,先生終至不再隱忍。「上人 
    教我們先把家庭照顧好,一家和樂再去做慈濟,所以無論慈濟的事多忙, 
    我總是先把家人安頓好。有時出門收善款、開會,為了趕在孩子、先生回 
    家前煮好晚飯,一進門顧不得洋裝濕透,就往廚房鑽。」 
     
    發願以慈濟為終身志業而辭去教職的林秀芬,曾因為面對眾多的人事,習 
    慣以犀利眼光看缺角,而灰心喪氣地退後。 
     
    「上人是我生生世世的導師,但我一定要和這些不完美的人共事,同行菩 
    薩道嗎?」每當林秀芬質疑時,志願堅定的先生便提醒她:「藉事鍊心」 
    ;有時,甚至以嚴肅的口吻說:「我們年齡不老不小,正是發揮人生功能 
    的好時機,若因一點挫折就懈怠,殊勝因緣何時再具足?」她知道應在人 
    事中磨鍊心性,不是躲到深山當自了漢。 
     
    用心投入海外志業的魏杏芬和曾敦化夫婦,也遇過人與人間觀念不同和缺 
    乏支援的挫折。「做慈濟為什麼要做得這麼艱苦?」她曾難過地抱怨。先 
    生提醒她:「是你自己心甘情願要跟上人做慈濟的,三十年來,有人鼓勵 
    上人,上人這樣做;沒人鼓勵上人,上人也這樣做!」 
     
    有先生的加油打氣,魏杏芬說:「現在並不是什麼問題都沒有,只是那些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智慧有沒有比昨天更增長?內心有沒有比昨天更 
    清淨?」 
     
    「淨因成長,智慧圓融」是劉銘達在做事中的成長,身為委員不管對內、 
    對外,每個人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如何藉由溝通、互信、互愛,逐漸凝 
    聚共識、摒棄我執,其過程也促成了內心的淨化。正如黃藹貞所說:「最 
    令我受挫的其實是內心的黑暗面,例如猜忌、不信任別人,一旦覺醒了便 
    會反省初入慈濟的那一分心,所以能夠繼續前進。」 
     
    「我不能沒有慈濟!」六十多歲的陳明其參與慈濟十多年了,他感謝慈濟 
    豐富了他的後半生。面對長江後浪推前浪,他說,花開花落,樹葉由抽芽 
    、青綠到掉落,都是自然的循環,「我們可以選擇的是:要做一朵玫瑰花 
    或是一株萬年青。」如果因為自己老了,觀念和新一輩的難以溝通,就腳 
    底抹油,不是很可惜嗎?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慈濟可以做的事太多了,我們可以去找沒人 
    做的做,那個地方需要我,就去補位啊!」陳明其說,在修行的路上,這 
    一切都只是過程,有風有雨有霜雪有大霧,這就是人生。 
     
    ※ 
     
    看了上述許多例子,或許您仍好奇:面對諸多阻礙與挫折的慈濟人,何以 
    能夠很快轉化自己的心念與習氣? 
     
    「加入慈濟後,因為心變軟了,所以處處感動;因為意更堅了,所以事事 
    感恩。」這是大多數慈濟人幾乎都有過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