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照顏色
《社論》



本月海內外慈濟人歡度慈濟三十三周年慶,最醒目的慶祝活動要屬花蓮靜
思堂舉辦的慈濟志業博覽會,首度完整呈現慈濟多元化志業的歷史與未來
,除文字與照片敘述外,還有聲音影像的媒體輔助,結合花藝與庭園設計
的典雅布置,形成難得的真善美饗宴。

順著博覽會四合的迴廊向下轉進一層,則是隋唐魏晉時期的古佛石雕展覽
。每尊佛雕雖因年代已久,經歷風化的侵襲,但仍保持柔和莊嚴的面容,
慈視過往的參觀人群。

光明圓滿相好的古佛,看似來自渺遠的虛空,和具有喜怒哀樂多變臉色的
現代人有何關聯呢?

其實,儘管時空流變,古佛傳達給我們的永恆訊息是,唯有全付身心投入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淬勵,方能成就那無上清淨歡喜的容顏。

佛雕展上一層的博覽會,是無數平凡眾生慈懷柔腸學古佛,至某一階段的
成績展現。慈濟提供他們因緣種子上求佛道,而他們也不斷為慈濟注入生
機,拓展未可限量的慈善福利志業。

古佛是我們的精神導師,給我們鼓舞和信心不斷發心發願,對許多曾經迷
茫於人生旅途上的人而言,學佛後終於找到身心依止的方向。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要承接延續古佛精神,何嘗不需今人用心觀察當今
社會人心的需求,開創種種方便法門,以新的語言、新的行動、新的傳播
途徑,落實體現古佛慈悲喜捨的教誨。

所以,慈濟不只從事濟貧救病的慈善醫療服務,近十年來更致力於教育文
化的深耕。大愛電視台的成立,更象徵借助傳播科技的力量,將「人文社
會」的美好景象帶入每一家庭的歷史新里程。

在博覽會中,遍布海外二十八個國家的分會、聯絡處,亦展現他們配合當
地風土民情,針對其生活或精神的不同匱乏,予以關懷援助。在台灣的慈
濟人,無從想像講不同語言的外國人士,將得到慈濟大愛精神何等實質的
幫助,但海外慈濟志業的成長茁壯,即使在烽火頻傳的土地上,亦排除萬
難成立據點,此證明菩薩精神的源遠流長,不受國界、種族、社會文化條
件所阻礙。

古佛修行成就走過的古道,有今人接棒,踏上同樣的正途,古今輝映,照
見人心可以轉識成智,散發清淨祥和的光采顏色,這顏色不只存在於古佛
身上,我們亦在許多以「甘願做,歡喜受」互勉的慈濟人臉上看到了。

line3.gif (1618 bytes) line4.gif (1736 bytes) line6.gif (1718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