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貞青
如何保存慈善團體的特色,
學習其他專業組織的長處,
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間的交流合作,
將是未來慈濟海外賑災發展的方向。
世界各地災難頻傳的今日,國際間各慈善團體、人道組織相互配合,共同
進行緊急或長期援助工作,以提供受援國更適切的協助,已成為一種趨勢
與潮流。
五月六日起一連三天,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及慈濟基金會,首次舉辦
「國際援助與社會發展」研討會,邀請國內外長期進行國際援助的慈善團
體,以及政府、學術單位,從歷史的脈絡檢視國際援助的過去與未來發展
,希望透過經驗分享,讓慈濟未來的國際援助更符合全球福利的發展。
誠然,在國際救援體系當中,慈濟仍屬發展學習的階段,但依循特有的賑
災模式,卻也累積出若干極具特色的經驗。
【緊急救援.紓解燃眉急】
緊急救援,是目前慈濟在人力動員、運作模式中最能著力的一項。
一般組織的救援工作多由專職人員執行,將物資交由受援國政府,透過當
地分配系統快速發放給災民。而慈濟最大的特色,是有一批來自社會各階
層、深富慈悲精神的志工,秉持「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原則,親手
布施,把關懷連同物資直接傳遞給災民。
為能親手發放,慈濟賑災先遣人員親赴災區,與當地政府或其他慈善組織
交流資訊,協調彼此合作或互補的空間,同時評估災況、確定災民名單、
發放數量,並安排發放動線與發放志工的行程。
一連串過程看似容易,實際執行則需多面向考量,「但不論何種情況,與
當地慈善組織的密切合作、善用資源,是不變的準則。」慈濟志業中心宗
教處高級專員謝景貴表示。
以今年元月哥倫比亞大地震為例,各界物資大量湧入受災最嚴重的亞門尼
亞市( Armenia
)。為避免資源重複,慈濟勘災人員與當地政府及紅十字
會聯繫,得知另有卡拉卡市( Calarca )、西卡西亞市( Circasia)兩地亦
急需救助,且尚未有物資進入。慈濟實地勘察評估後,隨即進行發放及義
診。其中部分地區因紅十字會已掌握有災民名單,慈濟確認後即予引用,
縮短作業時間。
不只發放過程需要當地協助,後勤物資採購也有賴事前溝通,才能落實「
尊重」與「務實」原則。亦即發放前,先了解當地風土民情,評估確實所
需之物資,以免提供派不上用場的東西造成浪費,助人的美意也會因此大
打折扣。
例如大陸賑災,必須考慮天候及生活習慣,對北方人發放麵粉,南方人給
予大米,青海藏民則發給青稞;致贈災民棉被過冬時,北方居民有燒炕的
習慣,棉被不需太厚重,但南方災民則不能太薄。
再如,巴布亞紐幾內亞遭海嘯襲擊,居民房屋毀損,最需要的是建房工具
,於是採購斧鋸刀鏟等工具,讓他們重整家園;中南美洲大水過後,有爆
發傳染病的可能,則以提供消毒防疫用品為主……
其他如賑災人員的安全、物資的儲存與防止劫掠、交通等問題,也需先與
當地政府取得協調。
事實上,慈濟重點救助只能紓解災區燃眉之急,表達關懷祝福的心意,進
而帶動當地人互助、點燃每個人心中的悲心與溫情,才是慈濟人參與發放
最重要的意義。
「國際賑災不只要有心,更要有好體力!」先遣志工陳金發說,他曾經前
一天在冰天雪地的大陸河北勘災,第二天又趕到烈日灼身的柬埔寨,渾身
上下都快脫了一層皮。這些冒著風險傳遞關懷、自費前往災區的志工,獲
得的體悟與感動,常是難以言喻的。
【長期扶助.助安家立業】
長期扶困,首重培養受援國自助自救的能力。
物資發放的目的主要在緊急紓困,真正要改善災民生活,唯有培養當地自
助自救的能力,這就屬於長期扶助的範圍了。
慈濟自一九九五年開始進行泰北三年扶困工作,陸續為難民村進行建房、
老兵安養、補助失學兒童獎助學金、輔導農業產銷等計畫。
過程中,慈濟不只照顧華裔難民,建屋時也關照到同村的泰國貧民;另外
,聯外道路等公共設施更改善了當地交通、利於農民產銷。此舉亦獲當地
政府肯定,對泰北華裔和泰國社會的關係有所助益。
難民村重建期間,台灣慈濟人每月前往監工,與當地台商、華人互動密切
,在共同投入下,帶動曼谷分會及枋縣支會陸續成立;並在三年扶困計畫
完成後,持續關懷安養院老兵,甚至募集當地人力資源,繼續完成慈濟村
的公共建設。
目前,慈濟在泰北的重點工作為教育扶困,正計畫興辦學校,讓華人和泰
人都能就讀。
而幾次大陸賑災,解決災民溫飽問題的同時,慈濟也關注到原本窮鄉僻壤
的災區,因公共設施、住屋遭到破壞,居民生活困難,於是又延伸出後續
援助計畫。
考量到災民必須先安居才能樂業,而自助自立的觀念傳遞需由教育扎根,
在當地政府配合下,慈濟長期援助多從災民建房及援建學校著手,再擴及
敬老院、醫療設施等相關建設。
各項建設必須有人在當地負責,台灣慈濟人參與工程發包、比價等初期工
作後,與當地政府建立一套合作模式,並定期前往關切進度。這樣的合作
模式,不只災民受惠,也帶動居民共同為家鄉貢獻心力,超越疆界的愛心
也由此滋生。
感受到慈濟的用心,校方也以提升教學品質作回饋。江蘇省興化市慈濟援
建的八所中小學,都成為當地重點學校,原先在全省教育評鑑中倒數第二
名,慈濟為其重建校舍後,已躍升為全省第二名。
「除了給孩子良好的學習環境,更希望啟發他們對社會的關切與回饋心。
」慈濟志業中心國際事務室高級專員林櫻琴述及援建興學的目的。因此,
慈濟人每年定期前往文化交流,發放貧苦學童獎助學金,甚至邀請援建學
校的師生協助對災民的發放工作,讓他們了解學校是各界愛心所促成。
【醫療義診.配合賑災行】
促進各地慈濟人醫會的成立,是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
人醫會成立之前,慈濟在國際醫療援助上的做法傾向與其他組織合作,以
提供災區醫療用品,或援建醫療機構、協助衛生人員養成為主。
一九九六年起,各地慈濟人醫會陸續成立,有了一批專業的醫事人員後,
除平日於各國舉行定點或巡迴義診,也開始配合慈濟海外賑災活動,進行
跨國緊急醫療援助。
目前慈濟國際醫療援助依性質可略分三種:一為隨同發放團隊親往災區義
診,如哥倫比亞、多明尼加、宏都拉斯、祕魯等地;二為單純的醫藥捐助
,如阿富汗、阿爾巴尼亞等;三為定期跨國巡迴醫療,如墨西哥貧民區義
診。
由於第一種狀況執行難度較高,以美國慈濟人醫會配合救災動員頻繁,經
驗上較具累積性。
跨國醫療援助一如慈善賑災,必須先了解當地災況,再依需要調派醫師、
運送醫藥。因此,先遣人員需有醫療評估的豐富經驗,與衛生單位取得聯
繫,了解災區流行的疾病、藥物供應情況、診療人數等事宜。
「語言溝通是醫療援助中很重要的問題。」參與多次跨國義診的許明彰醫
師,強調結合當地資源的重要:「前往不同語系國家,一定要事先邀請當
地醫師及志工共同參與。」
例如祕魯義診,就藉助不少通曉西班牙語的當地志工翻譯、協助安撫災民
情緒。而邀請當地醫師參與的另一項重要目的,則是請他們接手病患後續
觀察照護,進而帶動他們服務自己國家的人民。
此外,多明尼加、海地義診,發現學童都長頭蝨,這種病症美國已經絕跡
,適合的藥物也已停產,唯有請當地醫師協助採買、判斷用藥劑量等,否
則再先進的醫療技術也無法對症下藥。
「跨國義診需考慮的問題很多,小至藥品標籤的解釋,大至患者的轉介、
追蹤,每一環節都輕忽不得。」慈濟美國義診中心志工大隊長曾慈慧說。
由於美國慈濟人醫會與平日合作的藥廠、運輸公司都已建立固定的運作模
式,故增加動員的速度與效率。
雖然慈濟人醫會目前無法達到如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世界
衛生組織(WHO)般的專業運作水準,但也正學習這些組織的長處,例
如調查醫師意願服務的項目、可出診的時間,建檔以利人員緊急調度;添
購醫療專用貨櫃,縮短整理醫療器材的時間等。
促進各地慈濟人醫會的成立,是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只要慈濟人醫會順
利成長、相互學習經驗,慈濟國際醫療援助的調度將更為靈活,發揮的力
量也愈大。」全球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林俊龍如此期許。
建立警訊系統
強調復建預防和發展
──世界展望會的經驗 |
災難的救援,除了迅速動員、將傷害減至最低外,更積極的意義應在於防
範與準備。世界展望會在災害管理上,即朝向此目標前進。
「為有效進行救援和重建工作,我們不僅要了解災難的根本原因,更要強
調復建預防和發展。」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邵慶明於研討會中表示。
總部設在美國,有49年歷史(1950年成立)的世界展望會( World
Vision
),在全球一百零九個國家設有常駐機構;在每個地區進行的工作或有階
段性的不同,但在災難的緊急動員上,伙伴國之間隨時可以就近整合,借
調人力進行救援。
動員迅速、資源的連結,主要是靠衛星通訊系統傳遞訊息。一個地區發生
災難,該區世展會隨即透過通訊系統發布訊息,說明賑災的需求,很快就
能得到回應與協助。
再者,世展會平常就有一個綜合性的緊急工作小組 (CEWG),包括安全
小組、協調組、研究發展和援助組。成員定期對全球可能發生政治危機的
地區進行觀察和討論,建立起一套警訊系統。
這些相關資訊主要從電腦網路、救援網址、政府相關文獻、期刊收集而來
,經過分析研判,再將結果透過世界警訊雙週刊向全球的伙伴機構發布;
也因事先注意、防範,災難一發生,即可快速展開因應措施。
透過教育
改變失學兒童命運
──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的經驗 |
長期扶助方案中,教育扎根工作往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知風草文教服務
協會於柬埔寨進行的華裔教育助學計畫,對當地華語教育環境有相當正面
的影響。
知風草一九九五年走訪柬埔寨偏遠地區華校,經多方評估後,從經濟層面
著手,首先提供當地十三所學校貧困華裔兒童獎學金,繼而加強學校硬體
建設,並長期在台灣發動募書活動,為柬國華裔學生逐步建立完善的求知
空間。
為了提升柬埔寨華文師資的素質,知風草由台灣招募教師志工前往,首批
已於一九九八年七月成行。原則上,教師志工需進行三個月行前訓練,以
適應當地教育型態及生活環境;派任時間為半年,除直接授課外,主要目
的仍以培訓當地師資為主。
限於人力與經費,目前柬埔寨六十多所華語學校中,只能擇其中五所派任
教師,這些學校均師資缺乏、處於偏遠之地,且大部分只有小學部,還沒
有初中生。知風草以培訓初中部畢業生接手國小部教學為目標,一旦達成
,則一個學校的教師派任方案即告完成,再繼續協助下一個有需求的學校
。
快速成軍
隨時可以整裝上陣
──世界醫師聯盟的經驗 |
人道救援行動不能臨時草率成軍,一九八○年成立的法國世界醫師聯盟(
M.D.M.),以醫療援助為其專業導向,號召醫事及其他專業人員從
事志願服務工作,其高度專業與成熟的運作,堪為同性質團體借鏡。
天災人禍難以預知,為加強緊急情況運用醫療資源的能力,M.D.M.
發展出許多危機處理方式,如在前一年度就以電腦建檔組織內醫師休假日
,災難若發生,優先通知當時有假的醫師動員;另外平日即備好一整套救
援裝備,其中包括背包、工作手冊、帳棚、簡易醫療器材……,隨時可以
整裝上陣。
通常三天之內,後勤、人員、財政、資源即可調度完成,既掌握時效,也
強調及時,因之許多災難現場,M.D.M.志工都不會缺席。
在知識或技術層面上,M.D.M.國際化組織規模是它最大的資產,在
處理國際事務時,得以關照到各區域不同的文化層面,依各國國情擬定援
助方案。
不管緊急或長期援助,評估標準均取決於災區當時的情況,包括健康情形
、救援物資能否到達難民手中,以及該地區違反人性尊嚴的嚴重程度。援
助計畫一旦確定,執行過程也接受定時審查,以便及時決定是否調整工作
方向。
※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援助工作,如何從傳統的慈悲心走向災害管理與
風險警訊;從零星片段的救援朝向長期、整體性的發展;從救災扶困進一
步到協助居民身心的自立重建;從單一救助關係到雙向互惠……在在都是
需要思考學習的課題。」
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萬育維在研討會結語時表示
,再貧窮落後的國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提供國際援助的同時,必須
去挖掘受援國的特點,學習尊重。
而隨著慈濟全球分支機構的增加,日後不論長期、緊急或醫療援助,均可
由當地慈濟人就近執行、鄰近地區加以協助;只要各角落有慈濟人,可運
用的資源愈多,慈濟慈善工作涵蓋整個地球村,就不再只是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