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滿的稻穗低垂
《社論》



從社會的角度看,慈濟是一個行善的團體;從志工的角度看,單是行善並
不足以成為他們熱心投入的唯一理由,如果他們本來就會做好事,加入慈
濟的意義會是什麼呢?

慈濟上個月慶祝成立屆滿三十三周年,海內外慈濟人紛紛回到靜思精舍,
巡禮心靈的故鄉,迤邐的人潮因大愛聚集,令人為菩薩道上增添生力軍倍
感振奮。然而,人多了,各人的觀念背景難免有差異,共事時會產生何種
修行上的考驗呢?

這兩個問題是一體的兩面,慈濟團體提供工商業社會中孤立的個人,切磋
砥礪人情修養的絕好機會。因為大家都為付出而來,相互照見人性光明善
良的一面,而證嚴上人的德風在前方引領照拂,激發出豐沛的慈悲力量。

這股慈悲的力量雖出於人類本性,但若非千錘百鍊,也難流傳久遠。深入
人群的慈濟人皆會體悟到:毅力、勇氣和信心缺一不可,而人與人間如何
磨去稜角,圓融共處,是在這個團體中永恆的功課。做好了才能累積修行
的資糧。

無數志工所以能在慈濟默默做事,雖遭遇一些人事煩惱或挫折,但仍能以
和氣與智慧加以化解,修行路上更加勇猛精進,實源於待人處世的內省功
夫。對他們而言,這毋寧是最珍貴的慈濟經驗。

慈濟團體成長茁壯之後,證嚴上人即一再地叮嚀勉勵弟子,人與人相處以
和為貴,對人與事不要太過計較,要能做到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
爭。

對於這個凡夫難以一時達到的理想,上人言簡意深地提供兩個重要法門,
即要好好地「講話」與「聽話」。所謂好好地「講話」,是不要閒言閒語
,不要憑衝動講話,有意無意地傷害到他人,要時時讚歎感恩別人。

所謂好好地「聽話」,則需大度涵容,傾聽別人的心聲,貼心體察其言外
之意,虛心採納好的意見,善解寬容別人的誤解批評。

往昔佛教徒以念經拜懺的禮拜儀式表現其信仰虔誠,寺廟以禁語作修行方
式,但現代社會言語溝通頻繁,佛法人間化與生活化後,已根本影響說話
的方式和態度,如何不以「我」為中心講話,只要別人聽「我」的話,已
成為現代佛教徒以人格成就佛格的最重要修習。

好好地聽話,好好地講話,即使不說話,神色也是謙卑柔和,如飽滿的稻
穗低垂,接著才是,慈悲的關懷如月,明月清輝自照後才能照耀四方。

line3.gif (1618 bytes) line4.gif (1736 bytes) line6.gif (1718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