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這一年的盡頭,我們即將進入千禧年。回首這幾個月來,台灣的山河
大地、生命與家園,都經歷百年來最大的震盪創傷,這一段記憶已逐漸沈
澱成歷史;然而,標示人類互助的希望號角才正揚起。
從科技、經濟、政治的角度看,「千禧」的時間刻記,自然有說不完的未
來想像與預測。對台灣島國的斯土斯民而言,九二一大地震震出的人性向
善潛力,又形成重要的歷史因緣,促使我們在跨世紀的發展上,用心於經
營人文導向的環境,激發更多的善念善行。
地震發生以後,許多民間團體和全台各角落的民眾,提供人力物資救助災
民的景象,深深感動了許多人,原來我們的社會沒有因追逐物質生活,而
變得人際關係冷漠疏離。
但是,即使當時憫念落難鄉親的悲心極切,這分心可能過幾個月就淡忘了
。為什麼不在平時就善用發揮這助人的精神呢?而我們又如何鼓勵落實這
樣的精神?
三十四年的慈濟經驗,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提供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平
常居安思危,從周圍的苦難眾生中體會佛家「無常」的警訓;不斷練習關
懷他人,在這學做「菩薩」的過程中,不乏好的行為模範,引導影響他人
薰習,而激盪出豐沛的大愛行動。
地震後,慈濟北中南的志工快速集結,幾萬人次川流不息馳赴災區,受到
大眾傳播媒體的注意,問道:慈濟是怎麼做到的?其實,若無平時豐富的
國內外賑災救難經驗,若非「菩薩道侶」的人際網路平時就已搭起,我們
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救援行動中,沒有個人英雄,善念感應相求,善行自動匯聚,參與的志
工非僅慈濟委員、會員,還有他們的親戚、朋友,還有很多不認識的人。
在這個當下,與其說慈濟號召發動人們付出服務,不如說慈濟提供一個反
社會競爭對立,強調互助合作的良善環境,使人們有體會實踐「大我」、
「大愛」的機會。
證嚴上人說:「一個人的心是善或惡,不能為他創造,只能去引導。要如
何才是一個真善美的境界,要用心去領導,做給他看;何種情況會毀滅人
群的幸福,這也是大環境造成的。環境也是由心造,心能造善,同樣也能
造惡,既然有能造惡的心,也要能輔導讓他產生向善的念。所以說:『善
惡無記』。」
上人對「善惡無記」佛教說法的現代闡釋是,世間沒有一定的善人或惡人
,所以才要修行,修行就是薰習那分最天真、最清淨的慈悲本性,慈濟必
須努力提供這樣的薰習環境。
也因為如此,慈濟得以引導許多人轉迷成覺,轉識成智,發揮生命的良能
,而不只是功能。也唯有繼續這樣的信念,我們才能發揮更大的力量,打
造下世紀人類大愛的希望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