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本月十六日在靜思精舍度過九十五歲生日,上千位慈濟志工和志
業體同仁跟隨著證嚴上人,以歡喜虔敬的心情,向這位慈濟思想的源頭、
闡揚「人間佛教」的一代宗師頂禮祝壽。
老人慈藹,笑容和煦,應邀向圍坐在前,稱他「師公」或「師太」的眾多
大小慈濟人開示,他說:「人最重要的還是福智、福慧。多充實能增長福
智、增長福慧,否則到七、八十歲還不是一樣,哪有什麼意思?希望大家
宣揚佛法,求福求慧,從這兩方面修學。」
對於一生皓首窮經,孜孜於大乘佛教思想論述,啟迪佛學研究人才無數的
導師而言,這幾句話自然無法反映其思想之浩瀚;但老人家寄望眾人好好
利用人生,修學福慧的勉勵,則和上人三十六年前傳承自老人的「為佛教
,為眾生」之教示,一樣地精要平實殷切。
近一、二十年來,「人間佛教」的思想和實踐在台灣風起雲湧,和導師的
教化應時代人心傾向有密切關係。導師提倡「以凡夫身來學菩薩行」,強
調由此向佛道,「不會標榜神奇,也不會矜誇玄妙,而從平實穩健處著手
做起」。
導師在《佛在人間》一書中,直指「凡夫菩薩」是修成「賢聖菩薩」、「
佛菩薩」的基礎,學發菩提心之後,不能忽略凡夫身的煩惱覆蔽、智慧淺
狹,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
至於如何循序漸進呢?導師力主:「菩薩發心,當然包含了信願、智慧,
而重心在大悲心。」他愷切指陳:「菩薩以利他為重,如還是一般人那樣
的急於了生死,對利他事業漠不關心,那無論他的信心怎樣堅固、行持怎
樣精進,決非菩薩種姓。」
導師說,如果專重信願,則與一般神教相近;如果專重修證,必定墮落於
只求個人解脫的小乘。只有修發大悲心,時時立下此大志願,見眾生苦,
想辦法去救度他們,才是「菩薩心、佛種子」。
印順導師這番三十年前就已沛然成章的「人間佛教」思想洞見,在許許多
多慈濟人身上,果然應驗了與凡夫心境相近的「初心菩薩」,的確切實易
學。他們「未能自度先度他」,從度他的過程中,學習任勞任怨,捨己為
人,體驗到世間無常,緣起性空,而自我與他人皆輾轉依存,從而升起更
大的悲心,從善如流,以更大的心量服務眾生。
剛剛為印順導師祝壽,在感恩重溫他老人家為我們點起了思想明燈之餘,
又欣逢四月二十八日本會三十四周年慶,年年增加的海內外慈濟人將共聚
一堂,進行經驗交流,菩薩道上再發願,更堅定解行並重的信念。祝福大
家,以凡夫身再向菩薩深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