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轉壓力成使命 | 
                   
                  
                     | 
                   
                  
                    | ◎善慧書苑 | 
                   
                  
                     |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三月九日《正月二十六(六)》 
                       
                       
                      【靜思小語】 
                       
                      勇於承擔的人,會將壓力轉化成使命, 
                      則力量源源不竭,且會做得滿心歡喜。 
                       
                       
                       
                      竹之情 
                       
                       
                      走入大愛台,大門後兩側牆面裝飾著許多直立的翠竹,每根竹子都有數節 
                      竹節,據說共計一百零八節,每個竹節上方皆有一橫切小孔,供進出大愛 
                      台的人從竹節小孔中投錢以贊助慈濟志業;亦能藉由日日投錢的動作,長 
                      養愛心。 
                       
                      這別出心裁的設計,引起上人注意,趨前看仔細,上人愛惜地摸摸這些竹 
                      子,似有無限感懷:「每次看到竹子,不但有一分親切感,且有無限感恩 
                      ,想到『竹筒歲月』……」 
                       
                      與大愛台同仁們座談時,上人表示,「竹」在閩南語的諧音是「德」也是 
                      「得」,假如每個人走進大愛台,都能起一念善,則硬幣投入竹節那「咚 
                      」的一聲,即是「種福得慧」。 
                       
                      「慈濟志工或是同仁都在為人群盡心奉獻,讓人充分感受到這個世界充滿 
                      希望。」上人在對同仁開示時表示,有苦難的眾生,才有付出的人,所以 
                      應對示現苦難的眾生懷抱感恩心,肩挑起聞聲救苦的菩薩使命。 
                       
                      「文化工作任重道遠,文化工作者應提起使命感,勇於承擔淨化人心的使 
                      命。勇於承擔的人,會將壓力轉化成使命,則力量源源不竭;若不能承擔 
                      ,就會感到壓力很大,苦不堪言。自勉有承擔的精神,將志業當成人生使 
                      命,如此就會做得滿心歡喜,不覺得壓力大。」 
                       
                       
                       
                      大智慧,大自在 
                       
                       
                      如何才能深契佛法,得大智慧?上人在慈濟關渡園區舉行的北區委員聯誼 
                      會中強調,唯有打開心胸,付出大愛,才能得大智慧。 
                       
                      「佛法若只停在『知』的階段──雖然知道很多佛法,懂得很多道理,但 
                      沒有身體力行──這對於成佛實在無濟於事。只有去做,才能真有體會, 
                      也才會有很多心得可說;這些心得是自己的體悟,是自然而然地明白一切 
                      ,而不是文字表面的了解而已。」 
                       
                      人之所以體悟不到佛陀的本懷,無法登入真理的堂奧,這是因為愛欲障道 
                      。上人舉《四十二章經》所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欲愛,何 
                      憂何怖」,分析小愛與大愛的不同。 
                       
                      「愛欲是小愛。執著小愛的人,對於所愛的對象,因為太重視他、太在意 
                      他,很害怕失去他,所以就有患得患失之心,也因此心生憂鬱、恐怖與煩 
                      惱。」 
                       
                      上人表示,莊子所說的「至人無親」,指的是視人人都是自己最親愛的人 
                      ,沒有誰是我最親愛的人;而佛陀之所以「辭親割愛」,也就是割捨小愛 
                      的執著,成就大愛的襟懷,視天下人人無不是自己親愛的人。 
                       
                      「大愛包含小愛,但小愛無法體會大愛;在大愛中才能了悟佛法的道理, 
                      對人人付出清淨的愛。若能以天下眾生為念,懷抱『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的志願,平等付出而沒有『相』的執著,則心無顛倒,意無貪戀,必能 
                      透徹真理,得大智慧,獲大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