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個觀念,人生大不同 | 
                   
                  
                     | 
                   
                  
                    |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 
                   
                  
                     | 
                   
                  
                    怎樣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端看個人如何運用生命、用什麼觀念面對人生: 
                      觀念對了,就能利益人群; 
                      觀念偏差,就是空白的人生。 
                       
                       
                       
                      慈濟四大志業,無論是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都是應社會的需要而開 
                      展──慈善是針對苦難變故,給予衣食的滿足;醫療是針對疾病傷害,給 
                      予健康的守護;教育是針對智識缺乏,給予慧命的成長;文化是針對人心 
                      混亂,給予心靈的安定。 
                       
                      無論是大林,或是花蓮、關山、玉里,每天都有慈濟的醫療團隊在搶救生 
                      命;而這些都來自於眾人點點滴滴的愛心支持,讓慈濟醫療可以不計成本 
                      也不談營利,作為守護民眾生命的磐石。 
                       
                      關山慈院骨科主治醫師潘永謙,過年期間幾乎都留守醫院值班服務病人; 
                      大年初九那天中午,當他結束工作,開車回花蓮途中,在池上遇見一場車 
                      禍──有位老人家骨頭斷了,全身也有多處受傷。潘醫師緊急聯絡救護車 
                      ,將老人家送到關山慈院,連夜為其進行手術達六、七個小時,實在讓人 
                      很感動。 
                       
                      佛陀能醫治人的心、成長眾生的慧命,所以又號「大醫王」;人間最苦, 
                      莫過生命的病痛掙扎,醫師能解除人的病痛、守護人的生命,就如活佛, 
                      所以醫師是人間的「大醫王」。 
                       
                      當初為了解決東部民眾的病苦,我咬緊牙關蓋醫院;醫院建好後,我更不 
                      自量力地興辦護專、醫學院,為的就是培育出技術與愛心兼備的醫護人員 
                      ,也就是「大醫王」和「白衣大士」,在拔除病人的病苦同時,也能解開 
                      其煩惱心結。 
                       
                      如今,這一株株新芽都已漸漸茁壯,長成庇護生命的大樹。今年二月中旬 
                      ,慈濟大學醫學系第四屆學生進入醫院擔任實習醫師;受袍當天,我聽到 
                      他們的宣示,無不都是愛。 
                       
                      醫師一定要以愛心、細心、耐心來呵護生命、走進人人生命的世界,幫助 
                      他解脫病痛苦難;不只是當個好醫師,也應該要當生命的好導師,引導人 
                      透徹生死,面對生死關卡能輕安自在。 
                       
                       
                       
                      生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 
                      如何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端看個人怎麼利用生命。 
                       
                       
                      生命,有人重如泰山,有人輕如鴻毛。佛陀說,生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 
                      ,如何才是有價值的人生?端看個人怎麼利用生命。 
                       
                      花蓮有一位三十二歲的泰雅族男子,今年二月初因車禍意外被醫師宣判腦 
                      死。他的母親很有智慧,決定捐出兒子的全身器官造福人群,來挽救更多 
                      寶貴的生命。 
                       
                      到目前為止,他的心、肝、腎和眼角膜,已經挽救了六條生命;更難得的 
                      是,全身的骨骼都存入了花蓮慈院的骨骼銀行,未來預計可造福好幾十人 
                      。消息傳回青年的家鄉,原本堅持全屍曲葬傳統的族人們都感到很驕傲, 
                      並為他舉行盛大的葬禮,送走他們心目中的英雄。 
                       
                      一位十七歲的女大學生是受贈眼角膜的兩位患者之一,她在移植隔日拆開 
                      紗布換藥時,就已經能看見了。她高興地立下一個心願──將來要帶著「 
                      大哥哥的眼睛」,去看看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人事物。 
                       
                      發生意外的確很不幸,也讓人不捨;雖然他的生命已經結束,卻把無用的 
                      身體再次活用,造福了好幾個家庭,這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能否發揮價值,只在一個觀念而已。觀念對了,就能善盡本分且付出 
                      大愛;觀念偏差,人生不但一片空白,更可能陷入罪惡的深淵,而難以自 
                      拔。 
                       
                      生命到底有多長無法估計,活得健康快樂最重要;身體健康還要加上心靈 
                      的健康,才是真正健康;這樣的人生才會快樂,也才有價值。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