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  
                   
                  
                     | 
                   
                  
                     | 
                   
                  
                     | 
                   
                  
                    近來社會上一再發生不幸的自殺事件,許多公共議題也爭嚷不休;在現象 
                      上或都可歸因於生存的壓力和競爭,然而究其根本是人在繁複人事的浮沉 
                      中變得不識本心,不知如何愛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對照於國際上近月來天然災害不斷,佛法上說這是末法時期,有風水火等 
                      大自然災難的大三災,也有饑饉、瘟疫、戰爭的小三災;是濁世而非表面 
                      上看物資豐富、民生樂利的太平盛世。然而,世間的混濁說起來像是遠在 
                      天邊的外在世界,其實近在人我之間,也近在己心的方寸之內。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繁忙,在不同的社會空間流動來去,可說是被包圍在大 
                      大小小不同的系統之內;這些系統包括家庭、工作、團體等。所謂價值規 
                      範不再定於傳統的單純標準,而是因時因地因人變得多元化,難免給人無 
                      所適從之感,更可能造成只求自保、不辨是非的人心走向。 
                       
                      立意超越俗世煩惱的宗教信徒,身處這般內外交攻的生存環境中,正可以 
                      藉事鍊心,好好檢視自己行事作為的心念是否合乎正道、是否持謙卑感恩 
                      ,而非自大滿溢的態度;當時時修養提升自己的精神內涵。 
                       
                      以人間佛教的理念而言,成佛需在人間,然而這並非一蹴可幾之事,必須 
                      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才有可能實現。成佛之路的菩薩道考驗多,不論是人我 
                      互動或自身的身心安頓,在這個時代皆需高度的反觀自省歷練,才得度過 
                      人事情感的驚濤駭浪,到達靜寂清澄的智慧彼岸。 
                       
                      《維摩詰經》「佛國品」云:「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 
                      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 
                      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若菩薩欲得 
                      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段經文的說法明示:誠懇單純的直心是菩薩行的第一要素。把握住這點 
                      ,所作所為就能更深入薰習何謂佛心,日久就能淨化調伏浮躁煩惱的心; 
                      這樣次第精進,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成為有德之人,淨土才有實現的可能。 
                       
                      「人間菩薩雲來集」的佛教團體是我們淨化社會人心的希望,發心固然可 
                      貴,持之以恆則更為難得,其中的關鍵是所思所做皆須深入薰習何謂佛心 
                      ,堅固深化我們的心念,才能在動盪不安的大小環境中保持清明、不隨波 
                      逐流,學菩薩以無量的悲心幫助別人,也同時成就自己的生命更上一層境 
                      界。 
                       
                      以正面的態度助人助己,這就是尊重生命,這個世界就有更多反濁為清的 
                      能量和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