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靜則明,動則昏
◎釋德
◆三月二十七日《閏二月初七》


靜思小語

心保持在靜的境界,則道理分明,知所行止;
心動不安,則昏天暗地,無一清朗。



行於中道

一時,佛在摩竭國界,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至江水側。

爾時,世尊見江水中,有大材木為水所漂,即坐水側一樹下坐。爾時,世
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木為水所漂乎。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設當此木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
人所捉、復非為非人所捉者,復非為水所迴轉、復非腐敗者,便當漸漸至
海;所以然者,海,諸江之原本。汝等比丘亦如是,設不著此岸、不著彼
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非人所捉,亦不為水所迴轉、亦不
腐敗,便當漸漸至涅槃處。所以然者,涅槃者,正見、正知、正語、正業
、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槃之原本。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

晨間,上人與幾位教育志業體主管座談時,引述佛經表示,大材木浮於江
水上,不靠這岸、不靠那岸,順著水流直行而去,終能漸漸至海,回歸海
闊天空的境界;「否則,一下靠這岸、一下靠那岸,靠來靠去,再好的木
材也會撞傷啊!」

「作人也一樣,要顧好自己的心;靠自己,不必靠來靠去。」上人說,人
在天地之間,亦當隨著作人的本分,善盡自己的本事;不偏不袒,擇中道
而行,才能走出廣闊的天地。

有感於「一人吐虛,萬人傳實」,一句空洞不實的話,傳說的人多了、傳
說的時日久了,人云亦云之下,就幾乎成了事實。上人表示,身處人世間
,必須明辨大是大非,才不致於被傳言所惑。

「欲明辨是非,就得顧好自己的心。」上人表示,所謂「靜則明,動則昏
」,將心保持在靜的境界,則道理分明,知所行止;若心動不安,則昏天
暗地,無一清朗。

「若平日即有心平氣和、冷靜理智的修養,臨事就能清楚明白。」上人表
示,聽話要用智慧,說話也要用智慧。「說話要謹慎與婉轉,才不會傷到
人心;人格能夠讓人信任,則一句話說出,才會鏗鏘有力,得到廣泛的肯
定與信賴。」

茫茫人海,紛紛擾擾。上人感嘆:眾生共業!「人世間苦難偏多,有的時
候很感慨、無奈,也很著急。但擔心無益,希望大家照顧好自己的心,好
好培養愛;不隨人海波濤起伏,珍惜祥和平安、珍惜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