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爭,心才能安 | 
                   
                  
                     | 
                   
                  
                    ◎釋德  | 
                   
                  
                     | 
                   
                  
                    ◆四月十一日《農閏二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 
                       
                      以抗爭手段爭取心之所想,即使爭到了,心不能安; 
                      爭不到,煩惱不已。如此人生,將走得很辛苦。 
                       
                       
                       
                      正念,人生的路坦然走 
                       
                      滿田青秧隨著和暢春風,迎向陽光而茁壯;就像年輕的心需要愛的呵護與 
                      陪伴,使其人格品行的養成趨於成熟圓滿。 
                       
                      三百二十九名「慈誠懿德會」成員齊聚靜思堂,參加一連兩天「輔導與諮 
                      商」、「大學生的心理與特質」等研習課程,上午舉行圓緣。 
                       
                      培植社會良才的希望在教育,上人對慈濟青年寄予厚望,故期許慈懿會以 
                      真誠的陪伴與引導,讓慈青步出校園後,能以「正思惟」行「正業」,成 
                      為社會的棟梁砥柱。 
                       
                      舉手投足無不是業,「正業乃正當的行為,來自於正確的觀念與思想。有 
                      正確的思惟,才能步往正確的方向;若思惟偏差、邪迷,將造作諸多錯誤 
                      ,致令人生苦不堪言。」 
                       
                      觀現今社會,年輕人常將父母的叮嚀視為囉唆,父母愈是關心,他們愈刻 
                      意背道而馳;還有,思想尚未成熟的孩子,離鄉背井求學,遠離父母照顧 
                      的範圍……這些都令上人擔憂。「不過,幸而在座的慈誠懿德爸爸媽媽, 
                      以菩薩心、父母心,就近關懷。」 
                       
                      「若學生能守本分、照顧好心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白人生的大是大 
                      非,行為就不會偏差。」上人認為,若習以抗爭的方式來求得心之所想, 
                      即使爭到了,心是否能安定下來呢?若是爭取未果, 
                       
                      難免心生懊惱。人生如此,未來的道路將走得很辛苦。 
                       
                      「慈濟人的責任重大,要將孩子的心照顧好。」上人慈勉慈誠懿德爸爸媽 
                      媽,引導孩子思想正確、身心健康成長,使其父母安心,如此未來的社會 
                      才有希望。 
                       
                      如何導正孩子的心態,培養寧靜致遠、知足惜福的觀念?上人表示,慈大 
                      實小教師以「當志工」獎勵表現良好的學生。例如,品學兼優學生的獎勵 
                      是打掃洗手間、為眾人服務,當孩子獲得這項任務時會感到榮譽與成就感 
                      ;此外,學生輪流當收餐志工,收拾菜餚餘渣與餐盤。「慈小的教育重點 
                      ,就是培養孩子知福、惜福,並以為人服務為榮。」 
                       
                      上人表示,年輕人生涯規畫時,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及善用時間的觀念 
                      ,在付出中體認人生無常。「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到老人院關懷,或到孤兒 
                      院輔導院童課業及宣導衛教;總之,週末假日要『修』而不要『休』!」 
                       
                       
                       
                      大愛,在另一個人身上延續 
                       
                      五月,慈濟就要邁入第三十九年了,慈濟志業從成立初時的三十位會員, 
                      以每天存下五毛錢開始做起,「粒米成籮,滴水成河」,點滴的力量不容 
                      輕視。慈濟從「慈善志業」肇始,漸次開展醫療、教育、文化志業,上人 
                      形容一路走來,「像蝸牛爬牆般,一步一步飽嘗艱辛。」 
                       
                      回想花蓮慈院籌建之初,上人北上講經勸募建院經費,另一方面提倡「器 
                      官捐贈」。 
                       
                      「當時醫療科技不如今日發達,一般人又有往生後二十四小時內不能移動 
                      的觀念。但我卻提倡器官捐贈──當生命走到末端、身體無法再使用時, 
                      讓部分功能尚存的器官,在別人身上繼續發揮功能。」 
                       
                      「佛《本生經》有載,佛陀曾捨身餵虎。我認為佛教徒應學習佛陀發大心 
                      、立大願,真正做到『頭目髓腦悉施人』的慈悲境界。」 
                       
                      上人指出,人往生時,神識脫體,輕輕飄飄,是最為解脫之際;若見醫師 
                      摘取心、肝、腎等仍可使用的器官,能夠幫助一個或更多人的生命、家庭 
                      重生,必定生起歡喜心而無痛感。 
                       
                      「一個人可以救很多人,乃至於很多家庭。若器官捐贈者神識尚在,救人 
                      心願圓滿,必然心生歡喜!器官捐贈成就生命大意義,此善行義舉非常值 
                      得提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