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報導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過去、現在、未來
◎撰文/莊淑惠 相片/花蓮本會提供
《慈濟影音文化發展歷程》


將每一個善念、每一個奉獻身影,
皆寫進慈濟藏經,攝入大愛鏡頭;
這就是──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
當慈濟美善訊息透過大愛台傳向全球,
並發展出獨特的內涵與影響力之際,
讓我們細數這些年來的一步一腳印、勾勒未來面貌──




清流的源頭


一九六六年,慈濟功德會成立。隔年,《慈濟》月刊創刊。
慈濟草創時期,負責為歷史留下影音紀錄
的人是德慈師父;從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
二年,這十年可說是慈濟影音文化的發韌
期。

慈濟現存最早的影音畫面,是德慈師父所
拍一九七三年第一次至台東海山寺義診;
還有同年娜拉颱風在花東釀成災情,慈濟

人用遊覽車接送災民至台東介壽堂領取物資,畫面中可見災民井然有序地
排隊上車。

「早期慈濟活動以訪貧、義診為主。我自
行摸索拍攝技術,一年後,逐漸懂得要怎
麼拿穩鏡頭、畫面該如何規畫。」德慈師
父說。

一九七六年,德慈師父隨上人進行全台貧
戶複查,身上背著一台攝影機和三台相機
,分別是拍黑白相片、彩色相片與幻燈片



德慈師父說,當時使用的器材是拍電影專用的八釐米攝影機,「每一次拍
完的底片膠卷,需送到日本沖洗,再寄回台灣。只要有人數較多的會眾來
參訪精舍,就用放映機播放出來給大家看。」

在晃動、模糊、無聲的早期畫面中,窺見七○年代慈濟人下鄉濟貧的匆匆
身影,也從人物衣著、交通工具與環境,感受那年代篳路藍縷的艱辛氛圍

然而因為時代久遠,老相片在歲月的蠶食
下褪色了、殘破了;加上靜思精舍多次翻
修擴建,這些影音資料在物件搬移時散佚
,留下來的史料有限。

德宣師父在一九八二年後接下記錄工作,
並隨上人行腳撰寫《慈濟》月刊的「隨師
行記」專欄。

「一面要記錄文字,還要抽空照相、錄影,僅能隨順因緣記錄下來,因此
錯失了很多珍貴的畫面啊!」德宣師父說。

八○年代,台灣電視從黑白跨越到彩色,德宣師父當年所拍的影音畫面,
已是有聲有彩的世界,他所使用的攝影機也可同步收錄聲音。

德宣師父拍攝到的重要畫面,有花蓮慈濟醫院預定地的整地工程;重大活
動如慈院動工,則由專業人員來拍攝。德宣師父表示,為了讓更多社會大
眾了解慈濟建院的用心,慈濟於一九八三年首度對媒體發布新聞稿。

一九八六年慈院啟業時,台灣空拍專家黃
錦益受邀拍了一張慈濟園區空照圖,也因
此和妻子慈暘進入慈濟奉獻專業。

當年,慈濟對會眾傳播主要以報刊和廣播
為主,黃錦益拍攝的相片,是《慈濟》月
刊、《慈濟道侶》半月刊重要的圖片來源
;而影帶主要作為史料保存。

八○到九○年代,台灣國民平均生產毛額突破一萬美元歷史關卡,股市狂
飆,大家樂賭風興起,社會因經濟高度發展,人心浮動,亂象叢生,台灣
也被稱為「貪婪之島」。

一九九五年,台灣有線電視法通過,電視台紛紛成立,百家爭鳴。慈濟志
業也在九○年代走向國際化,足跡記錄在黃錦益的鏡頭中。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日,力霸友聯頻道免費提供時段,「慈濟世界」節目
因此開播,此為慈濟文化志業步上影視媒體的開端;慈濟「視聽部」同時
成立,聘用專職工作人員製播節目,有心投入影像記錄的志工群也應運而
生。

當年十五分鐘的「慈濟新聞」很多來自志工提供拍攝帶,由專業人員後製
完成,映象志工至今仍為大愛台重要的支援。



期待清流成主流


二十一世紀初,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傳,也透過媒體迅速傳送。此際,正
是網際網路傳播的時代,電視數位化可望蔚為潮流。

德宣師父表示,「慈濟世界」開播後,上人有感媒體
具有淨化社會的力量,因此排除萬難,積極推動成立
電視台。一九九八年,慈濟大愛電視台於內湖創台,
翌年搬到現址南港。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當時,大愛台同仁至災區記錄,大
幅提升戶外記錄與現場實況轉播的製作能力與經驗;
同年十月十日起,大愛台透過衛星與北美洲、紐、澳

及東南亞連線,當地觀眾可同步收看大愛台節目。

翌年,完成在歐洲、中南美洲及非洲測試,全世界均可同步收看大愛台節
目,成為全球性衛星電視台。

二○○一年九月納莉風災重創大愛台,一個月內搶救、復播之後,以「互
動電視台」方式和觀眾見面;透過台北、花蓮與嘉義三地攝影棚,一天有
十八個小時的現場直播,開放觀眾打電話或傳真分享心情。

大愛台自創台至今,各類節目年年入圍金鐘獎,其中以紀錄片與戲劇節目
倍受肯定;除此之外,大愛劇場收視率逐年攀升,包括去年的「牽手人生
」、「四重奏」,今年甫下檔的「心靈好手」,收視率都在同時段領先。
大愛台這股清流,逐漸進入主流。

大愛台預計今年年底搬至關渡志業園區,成為數
位電視台;未來將透過數位化,整合電視、網路
、廣播與手機等媒體,傳遞與保存影音訊息,發
揮更大、更深遠的淨化人心影響力。

大愛台總監姚仁祿提到,面對二十一世紀,大愛
台的願景即是「清流變主流」,期待成為影響其
他傳媒的清流典範。此外,也朝「電視環保」的
概念出發,採用虛擬棚取代搭景棚,既不浪費材
料,又可達到場景變化的效果。

「媒體也是一種社會教育,須具備引導人心向善的功能;大愛台堅持製作
有益社會、淨化人心的節目,將好人為地球、為人類奉獻的成果,普遍傳
布於全球。」姚仁祿期待大愛台在致力傳播科技發展的同時,也朝向上人
所期望的路上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