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慈悲與智慧,何者為先? |
|
◎釋德 |
|
◆六月十五日《農四月二十八日》
【靜思小語】
在評估急難援助的當下,有時須先提起慈悲心,
有時須先運用智慧面對。慈悲與智慧要並行不悖。
悲智雙運
「世間物只是借用而已,微塵人生,沒什麼好計較的;要計較就會有爭端
,或產生隔閡。」午後,上人與東區文化同仁座談,勉勵大家心要寬廣如
大海納百川。
佛陀所說法,經藏、律藏、論藏三藏合一,即為大藏;內容無不是教導大
家身體力行。慈濟人落實佛陀教法,點滴所為若詳加記錄,即是慈濟大藏
經。上人期勉大家,這份「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的文化工作,
必須用心承擔,且內容務必翔實。
文化工作要詳盡,更要確實;慈善工作也要慈悲與智慧並行。上人舉泰國
五月間發生嚴重土石流為例,當地慈濟人果敢承擔的精神令人感動,但慈
悲之外,必須以智慧考量行事的步驟。
「在評估急難援助的當下,有時須先提起慈悲心,有時則須先運用智慧分
析。泰國慈濟人為了要及時救難,在半夜十一點啟程往赴災區,無慮於土
石流過後,地質鬆動的危險;若是白天看到前方落石還能小心避開,夜間
則無從得見。故遇此情況,應先提起智慧判斷。」
上人再舉台灣九二一地震為例,地震發生後,山崩路斷,有些志工憂心山
上災民糧食不足,欲冒險將物資送上山;甚至還考慮搭直升機,半夜也要
去……
上人當時即勸阻大家,因為不知何時會再發生餘震、山崩,貿然上山非常
危險;而住在山區的居民,平常都會預留好幾日的存糧,基本生活應無大
礙,且山區居民生命韌性強,在無米糧的狀況下仍能以野菜撐持。「我們
要顧及到志工的安全,不能讓救人者反而成了被救者。所以這時就要智慧
在前,慈悲在後。」
而菲律賓慈濟人經常赴遠地救援發放,上人建議,首都馬尼拉周圍就有許
多苦難人,當提起慈悲心即時給予關懷;「捨近求遠,能帶去的物資有限
,愛心反而薄弱。」
上人表示,慈悲與智慧並行不悖,至於何者為先、何者為後,當因時因事
制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