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生要美化,不要醜化 | 
                   
                  
                     | 
                   
                  
                    ◎釋德  | 
                   
                  
                     | 
                   
                  
                    ◆十月二日《農八月•十九》 
                       
                       
                      【靜思小語】 
                       
                      「簡單」可以美化人生,「複雜」卻會醜化人生。 
                       
                       
                       
                      單純最善 
                       
                      在深山僻野、遠離喧囂的地方,住著一戶人家,一家七口有六人智障。慈 
                      濟志工陪伴這個家庭已有五年,除協助清掃家園外,且教導母親如何整理 
                      家務;由於子女日漸長大,狹隘居所已難容身,志工亦協助整修、隔間、 
                      粉刷。如今,家庭環境已大為改善。 
                       
                      早會時間,上人稱歎這家中唯一智能正常的小兒子,簡單的心思展現人性 
                      可貴的美德。 
                       
                      「『單純最善』。他雖然家境清寒,父母、手足皆智能障礙,但他沒有多 
                      餘的欲念,也不覺得自卑,而能努力上進。見志工輔導家人,又將整個家 
                      整修寬闊、打掃乾淨,他非常滿足。」 
                       
                      「不只『知足最樂』,這孩子並『孝親敬師』,能孝順父母、尊師重道; 
                      還『安於本分』,不羨慕別人;又『樂於助人』,在校當小老師服務同學 
                      ,回家也幫忙做家事、為兄長們訂正課業。因為性情乖巧、做事勤快,無 
                      論同學或老師,大家都很誇獎他!像這樣單純善良的孩子,實在比富有人 
                      家的孩子更有福!」 
                       
                      「簡單可以美化人生,複雜卻會醜化人生。」上人表示,每個人的一天同 
                      樣是八萬六千四百秒,要選擇如何度過?「計較、抱怨過一天;單純、樂 
                      天也同樣過一天。有智慧的人選擇善用時間,以成就學業、事業、志業。 
                      心無雜念、不受污染,人生就能過得真善美!」 
                       
                       
                       
                      為誰「做慈濟」? 
                       
                      印尼志工來電報告,今日在雅加達西部Kedaung村發放大米,近兩千戶受 
                      惠。上人讚歎印尼慈濟人「縮小自己,心量很大」,且勇於承擔、全力以 
                      赴。 
                       
                      「做慈濟,真正說來,不是誰為誰做,是為自己做!」上人表示,慈濟廣 
                      開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八大門徑,不論從那個門徑進來,要自問是否切 
                      實掌握法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聽再多的法,若不能身體力行,也沒有與人分享 
                      心得、帶動別人,則個己慧命不能成長,團體也難蓬勃發展。」 
                       
                      上人再次強調「做就對了」。「做才會有體會。若只是聽人說,即使聽得 
                      很歡喜,但時日若久,印象就會模糊,無法真正觸動內心深處。」 
                       
                      每天是否都有做讓自己永生難忘的事情呢?上人說起一個故事── 
                       
                      在澳洲,有一天霜雪下得很大,一位父親看到兒子在家兩腳翹得高高地看 
                      電視,就問兒子:「你看到什麼美麗畫面?你記憶最深的是那一幕?」兒 
                      子想了想說:「看太多,忘掉了。」 
                       
                      「要不要做一件讓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忘掉的事情?」 
                       
                      「那是什麼事?」 
                       
                      父親的手一指:「你看,外面雪下得那麼大,隔壁老婆婆探了幾次頭出來 
                      ,又再縮回去。你是不是去把她家門口的雪掃乾淨?」 
                       
                      兒子於是拿著掃把、畚箕,到鄰居老婆婆家門前去剷雪。剷了很久,終於 
                      把雪剷開了,地也掃乾淨了才回家。 
                       
                      父子倆站在窗戶邊看。老婆婆把門打開了,露出了微笑,歡喜地提著籃子 
                      出門。 
                       
                      父親說:「你看,這個畫面是不是很美呢?」兒子說:「是啊!爸爸,這 
                      個景象很美,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親身做過的事,才會真正觸動內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上人表示 
                      :「人生的真、善、美,要往自己的內心找。所以,不要用一指神功去指 
                      使人,要親身去做!」 
                       
                       
                       
                      因「人」?因「事」? 
                       
                      「有人性情趨向『因人』,會埋怨『當初是你帶我進來的,為何現在不理 
                      我了呢?』有人趨向『因事』,每每對事不對人,以致疏忽情感。『因人 
                      』者情感脆弱,易被情執所纏;『因事』者過於講理,難免顯得冷漠。所 
                      以待人要『情理平行』。」 
                       
                      上人強調,做慈濟事,「人、事、理」三方面都要用心。 
                       
                      回溯九二一震災發生之初,上人禁止志工入山,是考慮到山上人家生命力 
                      強韌,向來天生地養、見青就能活,不致毫無存糧;但平地人如「飼料雞 
                      」,一遇大災難便惶然無措;何況山土鬆軟,強行上山不但危險,也加重 
                      山地的負擔;不如集中人力,先安頓好平地災民的身心。「臨事之際,要 
                      用心思量適當因應之道,人、事、理都要顧及。」 
                       
                      上人再以美國慈濟志工為街友煮熱食為例,事先已了解街友的社會因素─ 
                      ─並非每個人都無力或沒有機會就業,也不全都無家可歸,有些人是心態 
                      使然,選擇流浪街頭。因為夜間有安全上的顧慮,所以志工選擇在白天供 
                      應一餐,給予溫飽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期待他們能體會到愛心人付出的可 
                      貴,因而重新站起來,走向正確的人生路。「在『人、事、理』三方面都 
                      能用心思考,就是行事的智慧。」 
                       
                      針對志工彼此間互動,上人寄以期待:「人人若能自我要求做到『人圓』 
                      ,彼此之間就能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團體就會很圓滿;反之,若人 
                      人缺乏自我要求,一味以此鞭策他人,認為是別人要圓,那麼整個團體就 
                      永遠無法圓了!要把慈濟道場當作自我人格訓練場,唯有人格圓、人格成 
                      ,佛格才能圓、才能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