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死鳥 |  
                   
                  
                     | 
                   
                  
                    | ◎撰文/陳美羿 攝影/楊政璽 | 
                   
                  
                     | 
                   
                  
                    【靜思文化《不死鳥》】 
                       
                       
                      災難的哀痛可以撫平,歷史不能遺忘。 
                      無法遺忘的── 
                      是歷經傷痛的人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與淚水, 
                      是湧現在人人心中、付諸行動的撫慰力量, 
                      是「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的深刻提醒。 
                       
                      當了解災難「給」了我們什麼, 
                      會發現「過去的」和「未來的」竟如此聯繫; 
                      但願我們因此擁有足夠的智慧── 
                      膚慰人類、膚慰大地。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琳恩颱風來襲,汐止一夕之間成了水鄉澤國 
                      。淳樸的小鎮成為全國媒體報導的焦點,咸稱是「百年來最大水災」。 
                       
                      那時我加入慈濟才一年,慈濟的師兄、師姊趕來賑災,借用我服務的汐止 
                      國小當救災中心。連續好幾天,大家忍著惡臭,踩著泥濘,挨家挨戶訪視 
                      慰問,發放棉被和善款。 
                       
                      這是十七年前的事。我沒有即時將它寫下來,許多感人的故事,隨著歲月 
                      流逝而淡忘了,真是可惜。 
                       
                      之後,只要有因緣走入災區,我一面參與救災,一面簡單筆記,爾後再將 
                      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因為「哀痛可以撫平,歷史不能遺忘」。久而久之, 
                      就累積成了這本《不死鳥》。 
                       
                       
                       
                      ◆明天過後 
                       
                       
                      自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以來,台灣又歷經了多次颱風、豪雨、土 
                      石流的侵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似乎都能感覺到,大地的傷痕尚 
                      未平復,而各種天災的強度與頻率,卻已經明顯增加了。 
                       
                      處在地震、颱風頻仍的地帶,台灣人除了加強防災救災能力,增進人與人 
                      之間互愛互助的網絡以外,是否可以靜下來思考:我們該如何「順其自然 
                      」呢? 
                       
                      今年八月中旬,我和兒子子豪在飛往印尼雅加達的旅途中,遇上嚴重的亂 
                      流。飛機劇烈的晃動,彷彿在一瞬間,這架人類引以為傲的科技航空機械 
                      ,就要在自然力的變化下解體似的。 
                       
                      而巧的是,飛機上播放的電影,正是今年好萊塢發人深省的災難片「明天 
                      過後」。 
                       
                      片中敘述,由於人類不斷地污染環境,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在短短幾週之中,冰雹、颶風、龍捲風、暴雨侵襲全球。而後海平面上 
                      升,淹沒臨海人口密集區,接著嚴酷的冰風暴發威,讓地球進入了冰河期 
                      。 
                       
                      這樣的「明天」,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或許在我們有生之年,遇不到冰河期的來臨;但是屢破紀錄的雨量、滾滾 
                      的洪水,以及吞噬人命的土石流,卻是我們「今天」已經面臨的險境! 
                       
                       
                       
                      ◆人應順天 
                       
                       
                      災難後,我們的社會自有自我復原的生命力。 
                       
                      軍、警、消和紅衣救難隊員,以及無處不在的「藍天白雲」慈濟志工,就 
                      會從地湧出,聚集在受創傷的地方,救援、膚慰! 
                       
                      這樣的溫情,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看不見的愛的機制。或許在平時,我們 
                      習於和他人保持疏離;但是在遭受危難時,這分隱藏於內心深處的關愛本 
                      能,就會衝破疏離;原本不相干的人們,集合成一雙雙溫暖有力的大手, 
                      讓受災、受苦的人們,獲得安全與撫慰,得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但是,我們能有足夠的智慧,將這膚慰人類同胞的力量,轉而膚慰我們賴 
                      以安身立命的大地嗎? 
                       
                      走過許多災區,採訪許多受災、救災的人們,我愈發體會到:其實「人定 
                      勝天」的想法,正是一切災禍的根源;如果人能「順天」,減少對自然的 
                      破壞,避開與自然力的衝突,那麼所謂的災禍,就只是自然的現象而已。 
                       
                       
                      ● 
                       
                       
                      越過颱風、土石流、地震、空難;越過人為的爆炸、恐怖攻擊;越過傷亡 
                      、毀壞;我們應該「剝開」災難的外衣,探究它還「給」了我們什麼?那 
                      麼,我們所蒙受的災難和損失,才有其意義和價值。 
                       
                      這也是我一直想要找的——災難中,美好的事物。 
                       
                      從災難中,學習「相愛」、「互助」,學習「彼此疼惜」,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學習「謙卑」、「戒慎」,學習「敬天畏地」,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體會「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體會「生命沒有所有權,只有 
                      使用權」,是美好的。 
                       
                      從災難中,醒悟「珍惜生命」,善用「生命使用權」,去做利他、利益大 
                      眾的事,是美好的。 
                       
                      災難頻仍,希望我們能從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中,找出更多更多「美好的事 
                      物」。 
                       
                      謹以此書,向每一位在災難中受災的人致意;也向奮力救人的勇士致敬。 
                      更願大家都能珍惜這彌足珍貴的生命力,相信「明天過後」,我們都是「 
                      不死鳥」;台灣也是一個「不死之島」。 
                       
                       
                      ................................................................................................................................ 
                       
                       
                      帶筆走在最前線 
                       
                      ◎撰文/王慧萍 
                       
                       
                      近年來,台灣遭受到幾次重大災難,讓人怵目驚心;唯一值得安慰的是, 
                      在災難中,可以看到溫暖的人情流動著。 
                       
                      本書收錄陳美羿及她的兒子葉子豪,從民國八十六年到九十一年間陸續在 
                      《慈濟》月刊及《慈濟道侶》半月刊上發表的文章;與其說是文章,不如 
                      說是親身參與的「賑災實錄」。 
                       
                      身為兩份刊物的負責人,美羿師姊一直是我們文稿來源最大的靠山;尤其 
                      每當令人措手不及的災難來臨時,部門內有限的記者難以因應,美羿師姊 
                      就像是救火隊,不待徵召,早已奔赴災難現場,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我們質 
                      量均佳的報導。 
                       
                      我和美羿師姊同是汐止市民。累積多年經驗,每當颱風警報範圍涵蓋汐止 
                      ,我一定先避難到台北市,否則淹水後的汐止沒有十天半個月,水電及交 
                      通難以恢復,我的工作不容許我被圍困在這宛如孤島的城市。 
                       
                      而美羿師姊不同,汐止淹大水,她必須「固守城池」,扮演好社區志工的 
                      角色——勘災、為災民發送飲水及便當、慰問災民、清掃垃圾及淤泥…… 
                       
                      曾經,她趕赴勘災騎乘的摩托車「輪」陷大水中;曾經,她摔落在水退後 
                      堆積如山的垃圾與淤泥堆中……即使災後數週沒水沒電、無法洗澡,她奔 
                      波的身影沒有停止,仍舊和在地志工一樣固守著汐止,努力幫助鄉親恢復 
                      家園。 
                       
                      在災難現場,除了慈濟委員的角色,由於美羿師姊的文字專長,也同時擔 
                      任起採訪任務。握筆的美羿師姊,給我的感覺很像「俠士」,總是在災難 
                      最緊急的時候,主動衝上最前線。她雖已年過半百,行動力比起年輕人卻 
                      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桃芝風災後,她立刻趕去花蓮大興村、見晴村採訪 
                      ;數日後,又轉往南投土石流災區。五二五華航澎湖空難,她也是在第二 
                      天一早搭機到馬公,膚慰家屬的同時完成採訪任務。 
                       
                      子豪是美羿師姊的獨子,遺傳有母親流暢的文筆。林肯大郡災變現場、汐 
                      止幾次淹大水,都可以看到這對母子檔同時跋涉災區的身影;壯碩的子豪 
                      ,個頭比媽媽高出許多,儼然成了媽媽的護法。 
                       
                      「哀痛可以撫平,歷史不能遺忘」,我想這正是本書出版的目的;除了為 
                      災難中的人性光輝作見證,更期待人人從災難中記取教訓,疼惜大地、珍 
                      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訂購方式】 
                       
                      書名:《不死鳥》 
                      作者:陳美羿 
                      開本:15×21公分,三五二頁 
                      定價:兩百五十元 
                      郵政劃撥帳號:18469229 
                      戶名: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郵購依定價七五折優惠,請另加郵資六十元 
                      慈濟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皆有展售 
                      讀者服務電話:(02)27760111分機2104 
                      劃撥諮詢電話:(02)278375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