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搶救生命大福田 |  
                   
                  
                     | 
                   
                  
                    | ◎主講/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 
                   
                  
                     | 
                   
                  
                    搶救生命的醫院,是大福田, 
                      醫者「知病最苦」, 
                      感同身受患者身體的痛, 
                      愛心自然開啟,而能視病如親; 
                      具備「四種良能」,則能醫病又醫心, 
                      就是耕耘福田的大醫王。 
                       
                       
                       
                      四月二十日,具有雙重的歷史性意義。一世紀前的這一天,滋潤慧命的甘 
                      泉——印順導師誕生;今年的這一天,搶救生命的福田——新店慈濟醫院 
                      ,首日開放參觀。 
                       
                      導師體會到人間的疾苦、生命的迷茫,二十多歲出家探究佛法。他曾開示 
                      :「學佛應以信心為本,自利利他為行。」一般人不是迷信、邪信,就是 
                      不信;然而難得人身,應該要有「正信」——建立正確的人生信仰,投入 
                      利益群生的志業。 
                       
                      凡夫因重重煩惱、私愛執著,激起無明浪潮,宛如生命中的大海嘯;在漫 
                      漫長夜、顛狂苦海中,我們需要穩健的舵手,引領乘風破浪、安穩度過生 
                      死大流到彼岸。導師正是偉大的船師,讓我們生出信心、看清楚人生的方 
                      向。 
                       
                      導師開示:「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此刻,我們就有新店 
                      慈院這個搶救生命的大福田,得以為芸芸眾生付出,在此實踐慈濟四十年 
                      來如一日的慈悲喜捨。 
                       
                       
                      每粒沙、每塊磚都是愛, 
                      築成守護生命的磐石, 
                      是福田也是道場。 
                       
                       
                      佛教說「慈悲」——慈,就是讓人人快樂、幸福;悲,就是不忍眾生受苦 
                      難,所以為其拔除痛苦,讓他身心安樂。 
                       
                      為眾生「拔苦予樂」是慈濟人的心願,所以志工長年無怨無悔付出;不僅 
                      發心立願在慈善志業,還要投入搶救生命的醫療志業,希望讓人人在身苦 
                      病痛時,能得到最貼心的照顧與呵護。 
                       
                      新店慈濟醫院的使命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樣的期待, 
                      是用了長久的時間、覓得合適的空間,以及無數人與人之間的力量投入。 
                       
                      勞工朋友付出勞力和汗水,建蓋起一層一層高樓,辛勞可想而知;但背後 
                      還有無法計數、難以計量的大愛所成就——每粒沙、每塊磚,都是許許多 
                      多志工磨手皮做小工、奔走大街小巷勸募而來。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志工們用心、用力、用愛付出,風雨無阻地承 
                      擔與奔波,滴滴汗水、點點心血,早已累積成河;而建設期間,他們來工 
                      地煮餐、煮茶水,照顧勞工朋友的身心;快完工了,又幫忙做景觀美化環 
                      境……像鳥兒築巢、打造自己的家一樣,一枝草、一粒沙慢慢地加進來, 
                      終能築成巢。 
                       
                      慈濟志工這分不可思、不可議的大愛力量,實在令人感動與感恩!正因為 
                      這許許多多的付出,守護生命的磐石才得以啟用。接著,我們要善用空間 
                      ,時時發揮愛人的使命。 
                       
                      「醫療團隊、志工作伴」——醫師當奉獻良能、解人病苦,志工則要發揮 
                      關懷的功能;我期待新店慈院的醫護人員與志工,彼此感恩、相互尊重, 
                      有志一同發揮醫療的大愛,矢志作為耕耘福田的人間菩薩,讓人們幸福快 
                      樂、擁有健康。 
                       
                      這分「感恩、尊重、愛」,就是慈濟的人文。 
                       
                       
                      善知病、善知病源—— 
                      好的醫師,要能知病最苦, 
                      用心對待患者,徹底詳查病因。 
                       
                       
                      人生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有生必有死,而在生與死之間 
                      ,必定有衰老、病痛的時刻,這時候就少不了醫。醫師要能「知病最苦」 
                      ——知道人生最苦是病、感同身受患者身體的痛,這樣就能開啟愛心,視 
                      病如親。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特別針對醫師教育,提出醫者應該具備四種良能 
                      :「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對治、善能應病予藥,身心安穩。」 
                       
                      身為醫師,第一要「善知病」。 
                       
                      善,就是很徹底、很用心,去分析患者得的是什麼病。醫師若不能用心對 
                      待患者,徹底了解他得了什麼病,如何為他解除痛苦?所以好的醫師一定 
                      要用心對待患者,詳查他的病。 
                       
                      第二要「善知病源」。 
                       
                      知道是什麼病,接下來就要去探討病的起因、研究病源從何而來。 
                       
                      人體之所以會有病,常常是受到各種感染。如氣候變化,容易感染感冒病 
                      毒;飲食不當,導致病從口入……近年常有禽流感、口蹄疫、狂牛病等流 
                      行,都和飲食有關。 
                       
                      也有放縱欲念而致病,例如抽菸、喝酒、吃檳榔、吸毒。在醫院,喝酒闖 
                      禍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問他:「你知道喝酒會肇事嗎?」他說:「知道啊 
                      !」再問:「那你以後還敢再喝嗎?」他說:「不敢了。」但是,往往等 
                      病治好了、傷也養好了,出院回家,還是忍不住喝酒的欲念。 
                       
                      不只喝酒,像吃檳榔、抽菸,甚至吸毒……也都是心靈迷惑、放縱欲望所 
                      致。 
                       
                      由於人的欲望愈來愈大,現代社會疾病的型態也愈來愈多,醫師必須不斷 
                      進修、深造,才能找出致病的原因。 
                       
                       
                      善知病對治、善能應病予藥—— 
                      不只治療患者的身, 
                      更要治療他的心; 
                      這樣才能徹底拔除病根, 
                      不再復發。 
                       
                       
                      醫師的第三個良能,是要「善知病對治」。 
                       
                      研究出病源,還要進一步找到治療的方法、準確用藥。 
                       
                      醫師是看身體的病,佛陀是看心靈的病。佛陀應機逗教,見眾生多貪欲, 
                      就開出「布施」的法門,教育他如何「捨」;對於色欲重的人,引導其「 
                      觀身不淨」;容易發脾氣的人,佛陀教導他培養慈悲心、柔軟心…… 
                       
                      慈濟人有「十戒」,希望藉由環境的善導、善知識的陪伴,以及團體「十 
                      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力量,幫助一個人控制欲望、戒除不良習氣。 
                       
                      佛陀了知眾生的病來自於「無明」,欲望而致的病如喝酒、吃檳榔、抽菸 
                      、吸毒等,如果心靈的迷惑不解,單靠藥物是很難戒除、治癒的。所以醫 
                      師對待這類患者,不只要治療他的身,更要治療他的心。 
                       
                      第四要「善能應病予藥,身心安穩」。 
                       
                      知道是什麼病、找到病因,而且細心對症下藥後,還要徹底拔除病根,使 
                      之不再復發,身心才能真正安穩。 
                       
                      佛陀的教法雖然很好,但是凡夫心起起落落,發心容易,要保持恆長的心 
                      很困難;凡夫很容易起心動念,退失道心,讓「無明」的病復發。 
                       
                      醫師治病也是如此,治好了他的病、戒除了酒癮、藥癮,但是過了一段時 
                      間,他又控制不住種種欲望,招來病源…… 
                       
                      所以醫師不只要治病,也要效法佛陀,療治眾生的心靈。能夠具備「四種 
                      良能」,才能身心俱治,這就是醫者的菩薩行! 
                       
                      我期待所有慈濟「人醫」,都能具備這醫者四德,讓患者身心得到輕安自 
                      在。 
                       
                       
                      ● 
                       
                       
                      志為人醫,要「走」入人間,才能發現疾苦者的需要。 
                       
                      慈善志業剛開始的時候,我一年兩次到全台各地訪貧,把社會當成一個「 
                      研究室」,去探討貧的來源。為了解決「因病而貧」的惡性循環,因此決 
                      心蓋醫院。 
                       
                      現在,慈濟醫院以及全球慈濟人醫會的醫師們,也願意把他們的「研究室 
                      」設在窮鄉僻壤、物資困乏、災難所在之地,身體力行體會苦的真諦,用 
                      腳步找尋苦難的答案——他們發現,「愛」正是一切苦難最好的解藥。 
                       
                      的確,愛的力量大,沒有做不成的事;愛心人多,才有能力去創造搶救生 
                      命、守護愛的工作。 
                       
                      志為人醫,永遠都可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愛心匯集、搶救生命,開 
                      闊了奉獻的空間,在時間的長河中累積善與福、長情與大愛,即能化當下 
                      為永恆。 
                       
                      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二十二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