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夢與真實,用「承擔」銜接 | 
                   
                  
                     | 
                   
                  
                    ◎釋德  | 
                   
                  
                     | 
                   
                  
                    ◆四月七日《農二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 
                       
                      人人希望「美夢成真」,然而夢是空的, 
                      一旦成為真實,壓力也隨之而來,需要「承擔」來維繫。 
                       
                       
                       
                      強化三種建設 
                       
                      設定目標、心懷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向前的動力;然而達成目標與理想之 
                      後,是否從此高枕無憂,安享成就? 
                       
                      上人在教育志策會中談到,慈濟教育志業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所, 
                      已完成教育完全化,可謂是「理想落實」、「美夢成真」。然而夢是空的 
                      ,一旦成真,壓力與承擔必然接踵而來。 
                       
                      「二十多年來,慈濟建設無一日不在進行中,真的很『幸福』!」上人嘆 
                      道,世風日下,「業力」是一股無形的拉力,有時由不得人力左右;即使 
                      慈濟很努力地要將社會拉往善處,但那股無形之力卻又將之強拉向惡。 
                       
                      「此次行腳至台北,與一群文化界人士座談,對於現在台灣的社會型態、 
                      媒體、人心等問題交流。他們問及,慈濟長年用心地為社會做事,引導人 
                      心向善,日日不間斷,但仍無法將社會拉拔起來,會不會有無力感?」 
                       
                      上人道,有時難免會感到力不從心或心灰意冷,但轉念思之——若無慈濟 
                      ,今日社會又將如何? 
                       
                      「所以我們不但不能灰心,還要更加用心。慈濟仍有很大的建設空間—— 
                      要做心靈建設、社會建設及道德建設。」上人致勉。 
                       
                      教育志業亦是以淨化人心為目的,別無所求,唯願教導孩子懂人倫、步正 
                      軌。上人明言,禮、義、廉、恥是身為「人」應具的本分,所謂「人格成 
                      ,佛格即成」,教育要朝此方向努力。 
                       
                      上人期勉為人師表者,皆能以身作則,教導孩子正確的人生觀;老師的方 
                      向不正確,孩子就分不清是非,希望大家能珍惜教育的園地。 
                       
                      「就如醫師看診,對症下藥才能使病患康復;同理,社會的病症來自於人 
                      心感染病毒,教育工作者要如醫師一般,用心、專心地探討病源,並研發 
                      對治之方,即能藥到病除。」 
                       
                      末了,上人勉示,大家背負著淨化人心的使命與責任,不能只是坐而言, 
                      一定要起而行動、用心投入。「唯以教育淨化人心,社會才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