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握「樹人」時機 |
|
◎釋德 |
|
◆七月三日《農五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
蒔田耕作須觀節氣,培育人才須適時施教。
適時施教
慈濟小學附設幼稚園學童到老人之家關懷,一點兒都不怯場,賣力表演舞
蹈,老人家跟著輕快的旋律打拍子。表演結束,小朋友還為老人家按摩、
搥背,力道雖小,愛卻無限大。
「看到了這一株株幼苗,在農夫愛的撫育下茁壯,慢慢從新芽長成小樹,
將來茁壯成大樹,真有蔚然成林的無限希望!」上人於早會開示時,讚許
孩子們天真無邪;社會的希望在下一代,人人都應擔當撫育幼苗的農夫,
為社會培植希望。
穀種須先經過挑選、浸潤、胚芽冒發成秧苗的培育過程,方能移秧栽種;
田地亦要先用犁刀翻土整平,配合適宜的氣候、沃壤,以及具足水分、空
氣,才能布秧。上人以親身耕種的經驗分析,耕種須觀節氣,培育人才亦
須適時施教。
「播種、育苗、插秧,都要順應節氣,時間、季節要拿捏得恰恰好;教育
也是如此,把握建立人格基礎的『時間』,才是真正合於時節『耕作』。
」
孩子愈年幼,可塑性愈高。上人認為,學齡前孩童應多與父母、祖父母互
動,學習家庭倫理;待年歲漸長、上學了,當多親近師長同學,學習人際
間的應對進退。此外,環境教育也很重要,提供一個良好的「土地」,秧
苗方得以茁壯。
「面對一個孩子,其實就是面對一個家庭;孩子們在學校學會了應對,懂
得付出與接受,回家也會影響父母,讓整個家庭都亮麗起來。所以每一個
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好好下種、使之萌發茁壯,實是老師的責任。」
「選種子、擇土地,在在都需要農夫發揮智慧,以充分的愛心耕耘。」上
人期盼老師們用心播種植秧,普遍功德田,用愛培育菩提芽苗。
擦亮心鏡
「孩子的心地是最乾淨的,如一面透澈清明的鏡子,此即佛教所謂之『根
本智』。」上人表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智慧
,只是受到後天諸多人事、是非煩惱,無明如積塵般污染覆蓋,讓清淨的
鏡面沾染五光十色的塵埃,而無法清楚照映外境。
「心鏡不斷受到人我是非薰染,種種景象重重疊疊,變得世故、養成世智
辯聰,這是『後得智』。太世故而失卻純真,並非好事;現代人動輒罹患
憂鬱症、躁鬱症,分析其因,乃內心充塞過多人我是非,前腳走後腳卻捨
不得放,遂堆積成陰霾,無法明朗人間事。」
語末,上人敦示眾人,「大人是孩子的模」,大人言行舉止的身教,對孩
子的人格養成非常重要,把孩子教育好,人人有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