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球氣候異常 地球公民必須面對的責任 |  
                   
                  
                     | 
                   
                  
                    | ◎撰文╱賴怡伶 | 
                   
                  
                     | 
                   
                  
                    【學者觀點】 
                       
                       
                      近年來,全球各地氣象資料不斷破紀錄, 
                      氣象愈來愈難以預測,天災來得既急且猛, 
                      災情的嚴重度愈來愈超乎預期。 
                      超級強烈颶風卡崔娜造成嚴重災情, 
                      無疑地, 
                      這是對全人類敲響的一記警鐘—— 
                      現今氣候異常,並非單一地區的問題, 
                      而是全球性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地球環環境遭破壞, 
                      引發的巨大災害, 
                      也是全球人類必須共同承擔的。 
                      防災不能過度仰賴「科技」和「運氣」, 
                      地球村的每一分子都當正視自己的責任, 
                      盡己所能愛護地球、和自然和諧共處, 
                      才能減少災害。 
                       
                       
                       
                      「卡崔娜造成重大的災情,除了防災救災措施疏失,其實是數十年來全球 
                      溫室效應、氣候變遷的現象之一。」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教 
                      授提出警訊:「全球氣候異常變化,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難以阻止且將 
                      造成巨大傷害!」 
                       
                       
                       
                      ◆全球氣候變遷 
                       
                      天災頻率及強度增加,變化極端難以預測 
                       
                       
                      地球之所以能繁衍億萬物種,是靠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氟氯碳化物等溫室 
                      氣體,吸收並貯存日照帶來的熱,形成增溫作用。自工業革命後至今,人 
                      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快速而過量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上砍伐森 
                      林,削減大自然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以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全 
                      球暖化現象因此生成。 
                       
                      柳中明表示,氣候變化是自然現象,但會循一定規律;然現今由於人為生 
                      產過多二氧化碳,超乎自然的涵容調適能力,便造成氣象周期及型態的變 
                      異。包括海水暖化、海平面上升、南北極永凍層融解、湖泊冰期縮短,四 
                      季失序、非旱即澇……皆是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現象。 
                       
                      二○○四年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很不平靜。 
                       
                      「西太平洋颱風多達二十四個,刷新紀錄;北大西洋颶風數目也明顯增加 
                      ,美國東岸兩個月間接連遭八個颶風侵襲,其中三個是強烈颶風。」柳中 
                      明解釋,自去年七月以來,兩洋赤道海溫較往年升高攝氏一度;而今年赤 
                      道海溫又再升高攝氏一到二度,「隨著全球海溫持續上升,海洋蒸發旺盛 
                      、垂直對流增強,颱風生成的機率與強度均會增加。」 
                       
                      而平地也因溫度高、蒸發強、空氣乾燥,所以持續高溫、乾旱無雨的日子 
                      增長了。「可是一年的降雨總量並沒有減少。換言之,這些雨量集中在更 
                      短的時間內下完,形成暴雨,單次降雨量屢創新高。」 
                       
                      無論是美國的卡崔娜風災、侵襲台灣的強颱,或者台灣超大豪雨刷新紀錄 
                      ,都表現了這個趨勢。 
                       
                       
                       
                      ◆防範天然災害 
                       
                      深思惡因、記取教訓、積極因應 
                       
                       
                      柳中明強調,卡崔娜向全球人類發出警訊:「關注氣象,已不再只是氣象 
                      人的責任;每個人都要有警戒心防範天然災害,以積極態度面對天災。」 
                       
                      他以自創的「砲彈理論」進一步解說:「砲彈攻擊目標通常很固定,落在 
                      目標外的機率微乎極微。過去全球容易遭受天災的地方,往往固定幾處; 
                      但在全球氣候異常的情況下,即便是氣候舒適的歐洲,也出現溫度極端擺 
                      盪的熱浪、洪水與寒害;日本一年內遭受十個颱風侵襲……」 
                       
                      颱風路徑詭異、結構紮實、年年增強的趨勢,以及降雨型態改變等現象也 
                      出現在台灣。柳中明例舉四年前的納莉颱風:「以往颱風登陸後受到地形 
                      破壞,威力應該逐漸減弱;但納莉颱風在高壓牽引下行進路徑怪異,登陸 
                      後還能吸收台灣海峽水氣繼續茁壯,相當詭異。」 
                       
                      二○○四年的敏督利、八月的艾利、十月的納坦、罕見的冬颱南瑪都,以 
                      及今年一場接一場西南氣流造成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不斷,降雨強度 
                      屢屢刷新紀錄,皆是氣候異象;加上台灣山坡陡峭又濫墾濫伐、西側沿海 
                      土地過度開發不利排水,使土石流、水患危機升高,不可不謹慎面對。 
                       
                      「全球天災發生愈來愈多,已是趨勢,大家都要提高警覺!尤其是居住在 
                      四面環海、方寸之島的台灣民眾,當大自然結合人為的重大災害時,能夠 
                      像國土廣大的美國人一樣,逃去其他地方嗎?」 
                       
                      柳中明表示,天災雖難預測,然人們對防災觀念的輕忽,卻會加重傷亡與 
                      損失。唯有政府、企業及個人「三位一體」——政府與企業平時做好防災 
                      準備、養護國土、建設水利工程,加強防災能力;緊急時正確應變、全力 
                      投入救災工作;最重要的是個人要記取大自然的教訓,培養積極面對災害 
                      的態度,學習遇災時團結合作,才能有正面作為。 
                       
                       
                      ................................................................................................................................ 
                       
                       
                      【透視卡崔娜】 
                       
                       
                      「完美颶風」的超級破壞力 
                       
                      ◎資料提供╱柳中明 整理╱賴怡伶 
                       
                       
                       
                      美國颶風發生周期多在每年的六月至十一月,美國氣象單位預測今年大西 
                      洋颶風數量偏多,且出現強度颶風的機率很高。然,截至目前數量雖沒有 
                      明顯增多,但強度確實驚人;卡崔娜颶風尤其為甚,其路徑詭異、威力強 
                      大,七十二小時內在近海(墨西哥灣)從中度發展成超級強烈颶風,實為 
                      氣象史上所罕見。 
                       
                      卡崔娜颶風八月二十三日於大西洋百慕達附近成形,二十五日經佛羅里達 
                      州南部時,還只是一級颶風;沒有接觸陸地,結構沒有破壞,轉入墨西哥 
                      灣之後三天,藉充裕的水氣持續發育,從三級中度颶風迅速發展為五級超 
                      級強烈颶風,時速高達兩百七十公里;被美國氣象專家稱為「完美颶風」 
                      。 
                       
                      此外,颶風襲擊美國的路徑,向來多從東進入佛羅里達州,或從西經過墨 
                      西哥;卡崔娜卻是在佛羅里達州拐個彎,再闖進路易斯安那州,發生這種 
                      情況的機率大約只有萬分之一。 
                       
                      卡崔娜進入紐奧良,雖減弱為四級颶風,但每小時仍高達兩百一十六公里 
                      的風速,把位於北部的龐恰特雷恩湖湖水捲起約七尺高巨浪;風力將水從 
                      動能轉換成位能,位能又轉換成動能,加上水的質量,便把僅能抵擋三級 
                      颶風的堤防撞出六十公尺大洞;暴潮巨浪瞬間湧入都市,地勢低窪的紐奧 
                      良因此不堪一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