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被無明牽著走 | 
                   
                  
                     | 
                   
                  
                    ◎釋德  | 
                   
                  
                     | 
                   
                  
                    ◆九月七∼八日《農八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 
                       
                      無明煩惱滅除,天下禍端減少。 
                       
                       
                       
                      對境生心,煩惱叢生 
                       
                      人因煩惱無明而一再造業,究竟煩惱從何而來? 
                       
                      佛經有云,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外界的塵境—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互和合,會使人身不由己,被業力 
                      牽引而造業、造罪。 
                       
                      上人於晨語時間闡言,心念若沒有照顧好,一念糊塗加上境界牽引,無明 
                      、煩惱叢生,將使人不知不覺隨業造罪。 
                       
                      「起心動念就如一顆種子,種子落地,其他助緣成就,就會發芽成苗,漸 
                      次茁壯,開花結果;這就是業緣果報。」上人解釋,或許開始只是一個小 
                      小的怨念而已,然年久月深就會結仇,冤仇一結就禍端不斷,釀成可怕的 
                      結果。 
                       
                      人與人相對待,也因根塵觸合,會起歡喜親近或厭惡排斥的心態,衍生許 
                      多情緣糾纏與無明煩惱。上人例舉最常見的煩惱——貪、瞋、癡、慢、疑 
                      。 
                       
                      「單單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食、衣、住、行,就能生起或大或小的貪念: 
                      偏愛這個、討厭那個,這種分別與計較,無不是『貪』。」 
                       
                      「聽到和自己不相契的人說話,儘管每一句話都很好,就是不能入耳,只 
                      會生氣;或是嫉賢妒能……都是『瞋』。至於驕傲自大,則是『慢』。」 
                       
                      「對人有『疑』,也會很痛苦。疑心生暗鬼,以為別人要損害自己,刻意 
                      與人拉遠距離,如此人生會很孤單。」 
                       
                      佛教中有「常不輕菩薩」,上人以此教勉眾人:「欲成就自我的人格,要 
                      時時提醒自己不輕視他人──對人人起恭敬、尊重、歡喜心。」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最精最誠的一念心,只是常被煩惱污染;所以要時 
                      時警惕、反省,照顧好六根,不受外在塵境污染而生貪、瞋、癡、慢、疑 
                      。無明煩惱滅除,即能減少禍端。」 
                       
                       
                       
                      斬斷無明,業風不起 
                       
                      凡夫只要妄念微動,就有種種無明糾結,不斷衍生禍端;小自與人對立, 
                      使家庭無法幸福、擾亂社會;大至國與國之間禍連結仇,天下動亂,無數 
                      人命傷亡。因此上人殷殷叮嚀:「心一定要時時明朗,不讓無明覆蓋,而 
                      致起惑造業,結成苦果。」 
                       
                      八日的晨語時間,上人進一步說明:「一切的苦因,無不都是從一個小小 
                      的心念而來。」一念之差、無明微動,在周圍的助緣和合下,牽牽連連的 
                      業力效應,將會釀成強大業風,捲起巨浪摧毀一切。「一如颱風,最初也 
                      只是海面上的低氣壓,匯合周圍的氣流而成熱帶氣旋,慢慢從微風變成可 
                      怕的強風。」 
                       
                      人人皆有清淨本性,若能照顧好心念,外面的境界就無從誘引。「心地不 
                      受各種境界牽引和污染,『見而不見、聞而不聞』,就能『對境不生心』 
                      ,境過了無痕。」 
                       
                      上人以大地比喻心地、無明則是一棵大樹,如果大地斷除供給無明樹水分 
                      和養分,樹自然就會枯萎。「斷除無明樹的根本,樹幹就無法茁壯、枝椏 
                      也不再衍生,惡業惡果即不會現前。」 
                       
                      提及紐奧良風災,上人提醒眾人莫自大自滿以為「人定勝天」,高者必墮 
                      ──登高跌重,十分危險。 
                       
                      「人間沒有一項事物能夠永遠常住。風光得意之人,亦無法永享安樂,有 
                      朝一日也會衰老、死亡。人生無常,要感恩擁有今日的平安,發揮愛人、 
                      助人的良能。」 
                       
                      花蓮慈院百多位同仁在大廳擺攤義賣,院長、副院長捧著愛心箱向人勸募 
                      ;大林慈院林俊龍院長叫賣「大愛農場」自種蔬菜;教育志業體師生群起 
                      響應幫助紐奧良災民……上人有感於眾人「苦人之苦」的無私大愛,相信 
                      這分真誠,必能為苦難人撫平災難創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