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無常中,永恆的價值 | 
                   
                  
                     | 
                   
                  
                    ◎釋德  | 
                   
                  
                     | 
                   
                  
                    ◆十月十八日《農九月•十六》 
                       
                       
                      【靜思小語】 
                       
                      究竟明天先至,或是無常先到? 
                      誠難預料,但要有永恆思考── 
                      人生價值不在「久常」,而在「深廣」。 
                       
                       
                       
                      能否「永保初心」? 
                       
                      兩千多年前佛陀就曾預言,壞劫時候,世間將發生大小三災——火、水、 
                      風、戰爭、饑饉、瘟疫。如今,觀地球愈遭崩壞,災難頻起,預言似乎逐 
                      漸應驗。面對眾多天災造成死傷難計,上人於人文志業董事會開示時,不 
                      禁喟然長嘆。 
                       
                      「現今欲推動『生命共同體』之大愛理念,人文志業所能發揮的力量,最 
                      為及時與強大;應體認肩負的使命,勤加付出。」 
                       
                      上人表示大愛台已開出清泉源頭,但清流尚未普遍洗滌全球人心,「所以 
                      要再用心,使全球人人都能收看、人人受到淨化,達到『大愛全球,全球 
                      大愛』的境界;且要令觀者『見聞利益一念間』——聽聞即能起歡喜心、 
                      發大願力!」 
                       
                      近年大愛台受到各界肯定,上人感恩人文志業同仁「不僅做出我所愛的, 
                      且做到全球慈濟人所要的」;後續應更上層樓,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出世情操即為宗教精神,入世之事即是慈濟志業。大愛台必須做到落實 
                      、推動大愛的清流與形象,確實把握好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三間 
                      』,才能使大愛遍及人間。」 
                       
                      現世是非不分,上人因此常感到「悲極無言」。「如何令眾人是非清楚、 
                      善惡明辨,並且建立倫理道德情操?這分責任非常重大!應挑起『天下亂 
                      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也唯有具備道德、勇氣之人,方能以弘毅之心 
                      ,在亂世濁流,作中流砥柱。」 
                       
                      究竟明天先至,或是無常先到?誰都無法預料,上人慨言:「希望人人在 
                      身體健康、還能做事時,不輕言放棄自己的功能;且將心靈習氣一一掃除 
                      ,將良好習慣一一掇拾。要抱持『在無常行永恆』的心——於無常的人生 
                      中有永恆的思考:雖然生命長短難料,但人生的價值不在『久常』,而在 
                      於『深廣』。虔誠期待人人慧命成長。」 
                       
                      「天下災難愈來愈多,責任愈來愈重;愈添歲數,愈發擔心。肩上如此沉 
                      重的責任,眾人是否願意多承擔?大家能否永保初心?『發心容易,恆心 
                      難持』,一個人終其一生貫徹一念心、一念志,實非易事!但,只要有心 
                      ,立願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就不難啊!」 
                       
                      上人感言:「救世救心,是我一生的大事。但願大家能體諒我的心,『莫 
                      使氣,要用志』——意氣用事,會有掙扎和痛苦,造成心靈氣候失調;因 
                      此要用志,大家同心同道同志願,一心一志推動人文志業,是我至深的期 
                      盼……若人人發心如初,努力不懈,相信大愛清流將更清澈!」 
                       
                       
                       
                      能否「排除渣滓」? 
                       
                      上人的關懷之心,一日萬里;知道何處有災,心立即到達當地,與災民和 
                      慈濟志工同在。 
                       
                      在與北區慈誠委員幹部開示時,上人表示:「未到災難發生時,凡夫總是 
                      執斷執常、放逸鬆懈。見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人生無常、國 
                      土危脆,人人行善造福,形成一股盛大的福氣,能使居地平安吉祥。」 
                       
                      人生於世,有各自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而慈濟志工有共同的理念 
                      ,將時間運用在關懷眾生、以愛付出、自度度人。 
                       
                      如今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廣布全球,志工人數日益增多、救助空間愈 
                      大,需更有組織,因為時間寶貴,必須充分利用。 
                       
                      當年推動志工回歸社區,過程十分不容易,許多人捨不得和原來的夥伴分 
                      離。上人因之勉眾:「要有智慧,不要陷入情執。回歸社區方能讓人間菩 
                      薩普遍;鄰里、社區都有愛心人,區區相連,即成『一大家』。所謂的『 
                      家』,並非指個己的小家庭,而是天蓋之下、地載之上的大家庭;要讓天 
                      地大家庭『積善有餘慶』,更應積極於『人間菩薩大招生』。」 
                       
                      上人語重心長表示,愈來愈多的國際災難,讓其覺得責任趨重,一年之內 
                      發動兩次大型勸募,主要即為了警惕人心、啟發愛心。 
                       
                      「想『救世』,唯一的方法是先『救心』。要人間菩薩招生,啟發其愛心 
                      、牽引出其動力,將人人的心救起來、將人人的功能帶出來,讓人人成為 
                      樂於付出的志工。」 
                       
                      為了達到此理想,需要愈多的資深者來帶動。上人又言,「四法四門四合 
                      一」,即是期盼資深者進一步發揮良能,回歸初心原點,投入團體與大家 
                      共事。「儘管分工上有所謂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但大家同是『慈濟 
                      人』,人人平等。所有的隊組都要回歸鄰里中,與協力隊組一起做事。若 
                      只要求別人做事、自己不參與,將使自我功能消失,也欠缺與人互結好緣 
                      的機會。」 
                       
                      上人提到,每種食物除了營養成分,亦有不可消化、必須排解的渣滓。「 
                      有健康的心靈,才能適切吸取營養、去除渣滓,使慧命成長。資深者若一 
                      味堅持己見,認為別人都該遵循自己的看法,代表渣滓沒有排掉、營養沒 
                      有發揮、智慧沒有成長。」 
                       
                       
                       
                      能否「歡喜甘願」? 
                       
                      上人教勉:「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做事、人人都是幹事。個人因緣不同, 
                      有些人有心付出,但家庭條件不允許;有的則是家人十分贊成,但本身沒 
                      有意願……凡此種種,都無法勉強;應該慢慢陪伴,直到其因緣具足,能 
                      獨當一面。所以要多帶動新發意菩薩,讓人人有機會實際去付出,才能有 
                      體會、成長。」 
                       
                      「有人很願意付出,若是未能讓他們有所承擔,也容易造成心理問題。」 
                      上人指出,領導者必須身心健康,才能從每一個人事考驗中得到教育、從 
                      每一個境界中吸收善法。 
                       
                      「誠如師父愛你們、很放心讓你們承擔;你們也要學習帶動志工,培養他 
                      們有所承擔。希望每個人都能更上一層樓——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將眼界 
                      放遠,站得愈高、看得愈遠、手伸得愈長,去膚慰更多苦難眾生。」 
                       
                      「甘願才會歡喜;做得不歡喜,道心容易退轉。」上人期許眾人皆能修持 
                      己心、長養慧命。「既然發心立願,就要做得毫無煩惱,什麼事情都願意 
                      做;這才是真正行菩薩道。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是非,要把是非當教育,不 
                      要把人事當是非;若是將人事當是非,會有很多煩惱,煩惱即是無明。」 
                       
                      上人慨言,自身沒有煩惱、只有擔心。「我不在意個人生死得失、也不貪 
                      名利地位,無論何時發生何事,皆無罣礙或遺憾。但是,我擔憂天下事、 
                      不忍蒼生苦;大家今生得遇佛法、行菩薩道,因緣殊勝,實不忍見諸位困 
                      於紛擾人事,令慧命無法成長。」 
                       
                      昔日志工人數較少,上人對每一位都能叫得出名字,現在只知是慈濟志工 
                      。「不過,師父不認得你們沒關係,你們認得師父就好了!」 
                       
                      對於淨化人心,上人總是深感「來不及」,雖然看到慈濟人年年增加,十 
                      分感恩,但仍覺不足,「期勉大家能幫助師父圓滿心願,多多用心,廣召 
                      人間菩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