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去私我,成就大我 | 
                   
                  
                     | 
                   
                  
                    ◎釋德  | 
                   
                  
                     | 
                   
                  
                    ◆十一月六日《農十月•初五》 
                       
                       
                      【靜思小語】 
                       
                      祥和的社會,來自於好人、好心、好願、好事。 
                       
                       
                       
                      覺悟的心,就是佛心 
                       
                      佛與凡夫的差別,只在迷與覺之間。晨語言及「本覺」與「始覺」;「本 
                      覺」是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始覺」則是聽聞佛法後有所覺悟 
                      ,發願修行回歸佛性。 
                       
                      「人人都有與佛同樣明朗的本覺,不知何時起一念無明,產生貪、瞋、癡 
                      ,不斷複製煩惱。如今慶幸有因緣覺悟人生的無常、苦、空,當以始覺回 
                      歸究竟真理,漸次契合根本的智慧,讓根本為一,相合互融。」 
                       
                      上人於早會時述及巴基斯坦賑災團無畏克難環境,盡力付出,此清淨明朗 
                      的心貼近佛心。「巴基斯坦距離我們遙遠,為什麼要如此辛苦地攀高越險 
                      去救助?只因慈濟人發心救度眾生,何處有災難,只要腳能走得到、手能 
                      伸得到、物資能送得到的地方,都盡力去做到,這就是佛心。」 
                       
                      上人教示,心清淨、沒有得失,才能輕安自在;而去除私我,成就包容天 
                      下人的大我,即能使心靈回復清淨。 
                       
                       
                       
                      只要緣深,不怕緣遲 
                       
                      北區培訓慈誠委員精神研習會歷經三天課程,於今圓緣,學員們分享加入 
                      慈濟的因緣與心得。 
                       
                      松山區王師兄因社區愛灑人間活動而與慈濟結緣,從此戒除抽菸、喝酒惡 
                      習,八十多歲老父親訝異之餘,也希望一起加入慈濟。桃園區何師姊本來 
                      是花蓮人,早年經營米店曾送米到精舍,當時卻錯失因緣;三十多年來人 
                      生受盡折磨,認為若能早日進入慈濟,就不用那麼苦了。 
                       
                      上人開示時勉眾,有因緣就要好好把握,不要放棄,因為「一失人身,萬 
                      劫難再」。「只要有緣,不怕緣來得遲,也不怕路遙遠!大家應好好把握 
                      走入菩薩道的因緣,並且擴大人間菩薩招生;多一個好人,社會就多一分 
                      光明。」 
                       
                      「凡夫在欲念苦海中沉沉浮浮,當有人要伸手救度時,若不趕快把握,如 
                      何得救?」上人強調:「所謂接引──要『接』得上才『引』得出來。期 
                      待大家好好把握!」 
                       
                       
                       
                      大愛大捨,社會祥和 
                       
                      上人舉花蓮慈院一則案例說明「無常觀」,提醒眾人把握付出因緣。 
                       
                      十一月二日凌晨,一位十七、八歲重傷的少年被送到慈院急診室。少年家 
                      住台東,深夜因故被圍毆重傷,輾轉送至慈院就醫。經急救後仍呈現重度 
                      昏迷,生命跡象日漸微弱,血壓一直往下滑落。 
                       
                      院方器捐移植小組建議家屬考慮捐贈器官、化無用為大用時,家人並不反 
                      對。醫院志工在床邊鼓勵少年,要努力轉好,回報父母恩;如果實在不行 
                      ,可以將器官捐給需要的人。 
                       
                      少年似能聽見志工的鼓勵,血壓漸有回穩現象,最後連媽媽也一起加入呼 
                      喚的行列,不斷告訴他一定要撐住,讓器官保持完好才能救人,也不枉費 
                      父母養育的恩德。 
                       
                      經過持續的鼓勵,少年似乎感應了大家的期望,血壓回升。然由於是被毆 
                      致重傷,屬於刑事案件,在案件未破之前,依法應保留完整的證據,少年 
                      的器官即是其一。幾經交涉,台東、花蓮地檢署全力配合,終於克服一切 
                      難關,促成美事。 
                       
                      器官捐贈、移植手術在昨日下午開始進行,慈院移植小組人員不眠不休, 
                      一直忙到今日下午,為搶救生命全力以赴。少年的心臟、肝臟、腎臟及眼 
                      角膜,至少可使六人重獲新生,所有的骨骼也能讓數十位病患過更好的生 
                      活。 
                       
                      「化無用為大用、化不捨為大捨,真是一位有智慧的母親!」上人慨言, 
                      世間父母總對子女牽腸掛肚,從小細心養育,無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豈料孩子長到十七、八歲,發生這種悲劇,讓人多麼痛心!然,「想得開 
                      ,看得透」,即無煩惱。 
                       
                      劫濁世間亂,是因為眾生垢重,有「眾生濁」;人人觀念不一,偏邪的見 
                      解污染了人心,就是「見濁」;而生命長短好壞皆無法掌握,如同少年遭 
                      遇突如其來的攻擊而消逝,則為「命濁」。 
                       
                      除了劫濁、見濁、命濁、眾生濁,還有煩惱濁。「凡夫煩惱重重,即使有 
                      錢、有事業的人,也不見得幸福快樂。事業大,往往得失心愈重,煩惱也 
                      多,實在很辛苦。」 
                       
                      「世界人口愈來愈多,因煩惱相互衝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祥和的氣氛來 
                      自於好人、好心、好願、好事,所以要加緊人間菩薩招生,多一位好人, 
                      就多一分光明。」 
                       
                      面對濁亂的社會,上人表示人人都負有教育的責任,否則一代比一代的環 
                      境更不堪,會愈來愈使人擔心。「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是在很健康、很祥和 
                      的社會生活,人人都能學習大愛大捨的精神,利益人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