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伸出一臂之力 | 
                   
                  
                     | 
                   
                  
                    ◎釋德  | 
                   
                  
                     | 
                   
                  
                    ◆二月十五∼十六日《農正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 
                       
                      拉他一把,助其脫困;拉自己一把,黑暗轉光明。 
                       
                       
                       
                      健康人生的關鍵 
                       
                      「世間人生多樣多貌,驟變挫折難免。有人只要能得到他人伸手相援,就 
                      能借力使力,重新站穩腳步,向前邁進;有的人卻需要依賴、倚靠別人才 
                      能活下去,這類心靈弱勢、選擇自我放逐的人,更需要我們發揮智慧去引 
                      導。」 
                       
                      上人與全台社工同仁座談時,期勉社工員要扮演「拉人一把」的角色,幫 
                      助困頓失意的人反璞歸真,過健康的人生。 
                       
                      有位年輕人,一家四口原本賃屋而居,因為想買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資金 
                      不足遂向地下錢莊借貸;沒想到利息累積驚人,使小康之家淪落到被逼債 
                      的困境,原本平靜簡單的生活,頓時跌落谷底。 
                       
                      上人以此例說明,想改變家人居住環境並無不對,但必須衡量是否能力所 
                      及。「若是過度而失去平衡,就會招致苦不堪言的結果。」 
                       
                      諸如此類之事,當今社會屢見不鮮。上人感嘆現代人貪圖享樂,透支信用 
                      ,引發苦果,幸福的人生頓成辛苦的人生;不如平平淡淡過日子,守住本 
                      分、盡己本事努力生活。 
                       
                      談到健康幸福的人生,上人以阿蝦師姊和阿發伯的故事為例—— 
                       
                      五十來歲的阿發伯,年輕時靠打零工維生,沉迷電玩數十年;現在年紀大 
                      了,糖尿病、胃疾纏身,無法負荷粗重工作,在付不起房租的情形下,一 
                      年多來躲在一間沒水沒電的廢棄屋,用一片木板當床、一條破棉被湊合著 
                      睡。 
                       
                      慈濟委員林秀蝦,輾轉收到阿發伯託人寫的一封求助信,即刻家訪關懷; 
                      評估後,慈濟予以經濟補助、協助解決健保及就醫問題,還安排他住進「 
                      康樂小築」。在林師姊鼓勵下,如今阿發伯把做環保當作每日生活重心, 
                      改變後半生。 
                       
                      「社工同仁當自許是遭逢挫折、跌入谷底者的貴人,適時地拉他們一把。 
                      」上人期待社會上人人守本分,且能發揮大愛,為社會人群貢獻,如此就 
                      是健康人生;人人心靈健康,即能編織一個健康的社會。」 
                       
                       
                       
                      足以流傳的「經典新聞」 
                       
                      世間有病,是因為人心有病;所以上人期待透過當今媒體科技,加快淨化 
                      人心的速度與影響力。 
                       
                      「期待慈濟新聞,能做到真善美的『經典新聞』——不僅『報』知真實、 
                      正確的訊息,還要『導』正人心,啟發美善的行動力;讓每一則新聞都是 
                      人生教材,值得流傳、一看再看。」 
                       
                      上人與一名訪客談話時表示,大愛台與一般商業電視不同。「我們重視的 
                      是人文精神,力求真善美。同仁們心存誠正信實、彼此和氣互愛,就能夠 
                      有志一同外行『慈悲喜捨』,達到『清流繞全球』的理想。」 
                       
                      全球慈濟人尤其是環保志工,在惡臭垃圾堆中做資源回收,即使磨破手皮 
                      ,仍把點滴分毫用來護持大愛台。「所以,大愛台有使命成為媒體清流。 
                      」 
                       
                       
                       
                      切身體會才有法喜 
                       
                      「《無量義經》中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是我一生的最愛,也是慈濟的靈魂;期待所有慈濟人皆信受奉行。」十六 
                      日午後的人文志策會中,上人提出慈濟四十周年慶活動,主軸定在「靜寂 
                      清澄」四個字,希能展現宗教無私無染、清淨透徹的精神。 
                       
                      「靜寂清澄,揭櫫的是『義理』;志玄虛漠,則是『人事』。要真正地身 
                      體力行,堅志守願。」上人感念許許多多老委員,當初立下宏大志願,一 
                      心一志跟著師父行菩薩道,這就是「志玄虛漠」;迄今不退轉,甚至立願 
                      隨師父來來回回人間,救度眾生,這就是「守之不動」。 
                       
                      「我的師父給我簡單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我守至現在。雖不知 
                      我的未來還有多長,但我自信這六個字會在我生生世世延展,累劫相續, 
                      『億百千劫』。」 
                       
                      子曰:「四十而不惑。」上人援引開示:「一個人年屆四十時,性情應已 
                      穩定、明白大是大非,可說是最成熟、最有魄力的時刻。慈濟走過四十年 
                      ,而今四大志業硬體皆已完備,軟體如何能『日日新』?需要大家共同持 
                      續努力!」 
                       
                      曾經,在大愛台創建之初,有人建議「宗教台」可以「講經」節目為主。 
                      然上人表示:「我希望大愛台不是『整天講經』,而是『整天行經』—— 
                      『經』不是誦念就好,我認為『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要身體力行、用 
                      腳走出來,而且要走對的路。」 
                       
                      「人文是四大志業的精髓,也就是法髓。」上人進一步闡明,「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期待「人文」讓四大志業健全,發揮淨化人心的功能。 
                       
                      上人表示,慈濟是由許多「小人物」聚集而成的「大家庭」,人人以真誠 
                      的心奉獻;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其實蘊含了大道理。 
                       
                      「期待人文志業同仁,不只要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留歷史,讓人間菩薩 
                      的精神,綿延千秋百世;同仁本身也要跳脫旁觀者的姿態,切身體會才能 
                      沾到法喜,而愈做愈歡喜,守住這條傳播清流的志願,永不退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