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傳承、恆持,大愛不息 |  
                   
                  
                     | 
                   
                  
                    | ◎主講/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 
                   
                  
                     | 
                   
                  
                    一個多月來,從四月二十一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慈濟四十周年那天 
                      迄今,各地慈濟志工紛紛落實「見證慈悲、深耕人文」靜態展,用心展現 
                      四十年來愛的足跡,溫馨地回首話當年;從每個地方、每個國家傳回的故 
                      事,都非常動人。 
                       
                      悠悠四十載,如今看到這群「靜」字輩的老委員,就想到我自己也是老人 
                      了;如何持續推動志業?就是傳承。從第一顆種子、資深老委員到新一代 
                      慈濟人,來來去去、去去來來,一代傳一代,這分愛是永恆的,慈濟菩薩 
                      道是不息的。 
                       
                      這分堅定不退轉、不斷傳承的志願,我該如何回報?用什麼來奉獻給大家 
                      ?回想起慈濟十周年慶時,我這麼告訴大家—— 
                       
                      「照理應該舉行隆重的儀式來慶祝十周年,可是我沒有什麼才能,也沒有 
                      什麼可奉獻的;唯有增加慈濟的範圍——也就是對貧病老殘、急難者的福 
                      利,更努力、積極地擴充推展。把每一分、每一毫的愛心,完全發揮救急 
                      濟貧的力量,將志業更牢固、更普遍地往每一個地區推展;用這份具有意 
                      義的工作,作為慶祝慈濟十周年紀念的禮物,並且獻給大家。」 
                       
                      三十年後的今天,對於眾人的愛,我還是無法回報;唯有盡心盡力,把慈 
                      濟的精神真正普遍、落實在人間,讓全球都有佛陀的教育、慈悲喜捨的志 
                      業,如陽光雨露滋潤大地,讓萬物欣欣向榮! 
                       
                       
                      道心種子如毫芒, 
                      心清淨了,受啟發了, 
                      無論多麼微小, 
                      只要身體力行,就能產生大效應。 
                       
                       
                      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缺乏,在訪貧工作中常發現貧困人家負擔不起醫療費用 
                      ;一旦必須外送到西部救治,除了交通不便,病床更是一床難求,令人感 
                      慨來不及搶救生命。 
                       
                      還記得二十七年前——一九七九年五月十日,我在慈濟委員聯誼會中,第 
                      一次告訴大家想在花蓮蓋醫院的心願。 
                       
                      那時精舍的空間很狹小,委員人數也不多,聯誼會就在大殿舉行,幾片木 
                      板拼一拼就是會議桌,真正是「人克難、事克難、錢克難」。回想起來, 
                      當時的我,是多麼自不量力! 
                       
                      然而,感恩慈濟人一直以單純的心念,支持師父「做就對了」。建院過程 
                      歷經艱辛,卻也因此寫下許多動人的篇章——許許多多的婆婆媽媽,即使 
                      生活有困難,有人替人幫傭、做苦工,累積每月所得捐出;還有人一生的 
                      心願就是買房子,但知道師父要蓋醫院,將所有積蓄捐出,他說:「我要 
                      買房子還要存很久,不如先給師父蓋醫院。」 
                       
                      貧窮布施難嗎?這群慈濟人用行動證明了:只要有心,就不難!我們不能 
                      輕視力小而不為,合抱之樹發於毫芒,人人內心都有一分純淨的愛,儘管 
                      這顆道心種子如毫芒,只要被啟發了,就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這就是 
                      「滴水漣漪成效應」。 
                       
                      十六年前,我在台中新民商工演講,講完大家鼓掌時,我請大家「用鼓掌 
                      的雙手做環保」。約一個月後,有一位二十四歲的年輕小姐來到台中分會 
                      ,捐出她做資源回收的善款。 
                       
                      當時我輕輕的一句話,讓她生起「資源回收、贊助慈濟」的想法,除了每 
                      月固定贊助兩百元成為慈濟會員之外,並把轉售資源所得,按月交至台中 
                      分會。 
                       
                      資源回收不但可以維護環境衛生,還能清淨、愛護地球。當時除了這位年 
                      輕的小姐,從南到北一呼百應,人人用雙手去推動環保,才能為慈濟植入 
                      這一片廣大的環保福田。 
                       
                      環保是一門深妙法,十六年來,因為環保的啟動,許多人得進善門、改變 
                      人生觀念、回到人生正軌,還有人有病做到無病、甚至駝背做到挺直…… 
                       
                       
                      大地一片黑暗,卻有夜露滋潤, 
                      讓乾涸草木展現生命力。 
                      世間多苦,愛點點滴滴走入人心, 
                      滋養出韌力與希望。 
                       
                       
                      人生很苦。如何脫苦為福?需要一股生命的韌力。 
                       
                      靜態展中安排了「見證慈悲」——照片中的人物現身說法。曾經生活多麼 
                      艱苦,但接受了愛的幫助,韌力加上毅力,終能自立並回饋社會。台北慈 
                      濟志工鄭寶珠,就是一個教人感動的例子。 
                       
                      幾年前,鄭寶珠的先生罹癌,三個孩子還在讀書,家計和負債全落到她身 
                      上。慈濟人真誠的關心,加上尊重無所求的付出,終於讓他們願意接受幫 
                      助。志工長時間陪伴病重的先生,打開他的心門,幫助他勇於面對生命, 
                      也讓這家人真正安下心來。 
                       
                      喪夫之後,鄭寶珠跟著志工李瑾萍投入環保和醫院服務,讓她看到世間多 
                      苦——病的拖磨、生離死別、心靈煩惱……看到還有人比自己更苦,她的 
                      心情在服務中變得開朗,覺得自己很幸福。孩子也常說:「一見媽媽笑就 
                      很開心。」 
                       
                      有天李瑾萍騎車摔倒,換成鄭寶珠和孩子們去照顧她,兩家人變成一個大 
                      家庭,多麼溫馨! 
                       
                      鄭寶珠常常跟人家說:「我曾經是感恩戶,但是我站了起來。」這種現身 
                      說法非常有力。現在社會,許多人動不動就說「壓力大」、「受不了」, 
                      不只毀了自己,也傷害家庭,造成社會負擔。 
                       
                      人生本無常,要用開闊的心胸,去接受眼前的苦難。人生有一分韌力和毅 
                      力,生命就可以重建,能轉苦為樂、轉苦造福。如今,鄭寶珠的孩子已經 
                      長大,也鼓勵媽媽加入慈濟培訓委員的行列。有希望的人生,真的很美! 
                      我相信他們母子的幸福、光明就在眼前了。 
                       
                       
                      ●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生 
                      活在世間,日復一日離不開凡夫事,但慈濟人把握分秒利益人類、貢獻社 
                      會——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內心得到了幸福感和自在輕安,這即是覺悟的 
                      道路。 
                       
                      大地承載萬物,宛如慈母心,堪忍而包容;期待慈濟人也能持續以這分「 
                      大地母親」的心,把愛傳出去;要如暖陽照耀人間、要如和風吹熄人與人 
                      之間的仇恨;以和平、互愛,讓世界真正亮起來!唯願與所有慈濟人一起 
                      把握時間、珍惜空間、在人與人之間付出,以感恩、尊重、愛,分分秒秒 
                      、寸寸步步走出康莊大道,創造未來無數個四十年。 
                       
                       
                      (節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