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甘願承擔,堅定無怨尤 | 
                   
                  
                     | 
                   
                  
                    ◎釋德  | 
                   
                  
                     | 
                   
                  
                    ◆一月十八∼二十日《農十一月•三十至十二月初二》 
                       
                       
                      【靜思小語】 
                       
                      心甘情願承擔,才能真正任勞任怨; 
                      心有不甘,縱使付出也是煩惱重重。 
                       
                       
                       
                      是「文史」,也是「經藏」 
                       
                      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許木柱、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盧蕙馨等人, 
                      即將前往印尼雅加達進行紅溪河歷史研究;上人期許莫只為「研究」而研 
                      究,要親身投入體驗當地人文。 
                       
                      「歷史有遠、有近。相較於考據古籍,我特別重視正在發生、還看得到也 
                      聽得到的『活生生』歷史。」 
                       
                      上人舉例——紅溪河,隨時光推移,從清澈大河、血染仇恨之河,到有「 
                      雅加達黑色心臟」污名的濁流,而今慈濟推動整治,期使逐步回復清澈。 
                      「短短數十載,其間周折多;當地居民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 
                       
                      在雅加達多位「富中之富」華人企業家付出下,原本占據河岸的違建居民 
                      ,搬進慈濟興建的大愛村後安居樂業,甚至手心轉向助人。「只要講到這 
                      群印尼慈濟志工,我內心就無比歡喜!像住進大愛村的女孩艾薇,寫下『 
                      我家拆遷十二次』文章,見證了她生活的轉變,引起很大迴響;這麼優秀 
                      的孩子,若沒有人及時伸出援手扶助,今日或仍居無定所,赤腳在河畔拾 
                      荒,前途茫茫……」 
                       
                      「諸如此類真實故事,多麼溫馨、多麼震撼人心啊!」上人敦請教授們研 
                      究紅溪河歷史的同時,也要記錄當下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構築的美善 
                      歷史,「這就是人生經藏!」 
                       
                       
                       
                      增加「耐力」,鍛鍊「韌力」 
                       
                      「付出,不但要『無求』,還要放下『我』,道心才能禁得起考驗。」與 
                      海外慈濟人談話時,上人感恩眾人把慈濟當成自己的生命,投入時間、金 
                      錢和力量,為人群付出而不求回報。 
                       
                      「雖說『付出無所求』,但有人還是放不下『我』;或認為『我』付出最 
                      多,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當人給予讚歎時,他衝勁十足;反之, 
                      聽不到肯定的聲音,就感覺受挫,動輒拋下一句『我不要了!』而退轉。 
                      這對成長自我慧命來說,是很危險的。」 
                       
                      上人自比為「慧命營養師」,只能告訴弟子如何配製養分,才能讓慧命健 
                      康;然而吃或不吃,端視聽者本身。「倘使動不動就『斷食』——自斷營 
                      養劑,慧命如何存活?」 
                       
                      除了放下「我」,上人還強調要「勇於承擔」。「心甘情願承擔,才能真 
                      正任勞任怨。過於自我的人,容易受境界影響,情緒起起落落,不但影響 
                      周遭的人,任事的困難也多。」 
                       
                      上人期勉大家,行在菩薩道上,不但要有愛、有心,還要有智慧。「有愛 
                      ,才會有力量;有心,就能耐磨、耐操;有智慧,才耐得久!」 
                       
                      「要增加自我耐力、鍛鍊出扯不斷的韌力,進而在周遭帶起愛的效應。」 
                      上人諄諄教示,志為菩薩,就要甘願付出,「若是不甘願,勉強去做,即 
                      使好事也做得滿心煩惱;心甘情願,那怕再辛苦,亦會『轉苦為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