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真誠尊重 | 
                   
                  
                     | 
                   
                  
                    ◎釋德  | 
                   
                  
                     | 
                   
                  
                    ◆一月十二日《農十一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 
                       
                      尊重,不能是口頭上的虛情假意, 
                      要發自感恩的心與真誠的愛。 
                       
                       
                       
                      至誠的愛,是治心良藥 
                       
                      老者展露笑顏,令人見之心生歡喜。早會時,播放慈濟人與一位獨居彰化 
                      員林山區老婆婆溫馨互動的影片。 
                       
                      高齡八十四歲的婆婆以前並不快樂,尤其晚年身體病痛與獨居的孤寂煎熬 
                      著她。慈濟人初次探訪時,發現她因為沒有家人為伴,言語間流露消極; 
                      加上抽菸、喝酒、嚼檳榔,患有高血壓,健康狀況令人憂心。 
                       
                      即使攀山涉水,迢遙路阻,慈濟志工與人醫會成員,仍持續關懷婆婆的心 
                      理與身體健康,溫言軟語勸導戒除積習。有一次慈濟人逗婆婆:「你抽菸 
                      、喝酒的事,上人都知道喔!你要不要下決心戒掉?」婆婆聽了鄭重其事 
                      地「立誓」:「如果沒有戒掉,就抓去砍頭!」 
                       
                      而今,見影片中的婆婆開心地掩口而笑,舉止含蓄,上人莞爾道:「老苦 
                      與病苦交疊,的確苦不堪言。大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婆婆真的改了。看 
                      ,她現在多麼斯文啊!」 
                       
                      《無量義經•德行品》形容菩薩「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穩樂處 
                      」;上人讚歎慈濟人將孤單愁苦的婆婆轉為「開喜婆婆」,正是不請自來 
                      的人間菩薩,以方便喜樂的法門對治苦難人生,讓孤老者身心得到安穩樂 
                      處。 
                       
                      「心有煩惱、心靈缺愛者,慈濟人醫以『愛』為配方,用『心藥』對症下 
                      藥,實乃《無量義經》所云『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 
                      』的大醫王!」 
                       
                      婆婆的人生能轉苦為樂,實在於「緣」。上人表示,人常在不自覺中造惡 
                      ;若過去曾結一分好緣、種下一分善因,就能在惡業現前時,得遇貴人, 
                      故平時要多結好緣。 
                       
                      「有人認為,自己心地不壞,只是脾氣較壞而已。殊不知,不好的聲色, 
                      容易與人結惡緣。」上人叮嚀眾人,修行在於修「心」,先照顧好自心, 
                      才能付出無私大愛;要「諸惡莫作」,亦要「眾善奉行」,方能結善緣、 
                      結好緣! 
                       
                       
                       
                      「尊重」付出,「感恩」回饋 
                       
                      有感時日迅逝於分秒,與菲律賓慈濟人及來訪會眾談話,上人勉示當警策 
                      心念、謹慎言行,時時反觀自省:是否照顧好心念?待人接物是否圓滿? 
                      人格圓滿,佛格才能成。 
                       
                      「人圓,事圓,道理才會圓。」上人詮釋待人接物之道,首重「感恩」與 
                      「尊重」。 
                       
                      「人各有個性,要彼此尊重;而這分尊重並非虛情假意,當出自感恩的心 
                      與真誠的愛。」 
                       
                      印尼慈濟人長期關懷習經院師生,從每月提供五十噸白米、義診開始,至 
                      今院內已能自耕蔬果、做資源回收。因感受到慈濟人的尊重與至誠之愛, 
                      信仰伊斯蘭教的他們,將《靜思語》列入課程。上人舉此為例表示:「只 
                      要出自真誠的尊重,不同宗教也可以用愛聯貫。」 
                       
                      「單手不能推動志業,需要百手千手;兩眼所見有限,需要無量千眼,方 
                      能看到每個角度;兩耳所聞亦然。故多一個人,將多一雙耳目,見聞各方 
                      苦難音聲。」上人強調,同心同志行於菩薩道者,要相互感恩、彼此尊重 
                      。 
                       
                      「折服我慢心,放下身段、縮小自己與眾合和,即是慈濟人文。能修己亦 
                      能度人,方為人品典範!」 
                       
                      上人續叮嚀,在道場中要「法喜多分享」,莫論人是非。 
                       
                      「若人人都能通達道理,就不會搬弄是非;不搬弄是非,則不會擾亂他人 
                      的心、傷害自己的道業。『好事』起於『好念』;心存好念者,所說皆『 
                      法』,不說『是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