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維護「心宅空調」 | 
                   
                  
                     | 
                   
                  
                    ◎釋德  | 
                   
                  
                     | 
                   
                  
                    ◆二月九日《農十二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 
                       
                      山林樹木納垢吐新,以芬芳的氧氣調養萬物, 
                      是世間大宅的「空調」系統。 
                      破壞生態,將使空調失靈,讓地球發燒、生病。 
                       
                       
                       
                      從改變心態、生態做起 
                       
                      就像農業中使用的塑膠薄膜或玻璃屋,能保持溫度、溼度,讓植物得以生 
                      長;包圍地球的大氣層,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 
                      氣體」,吸收部分太陽輻射能,維持地表平均攝氏十五度的暖和狀態,成 
                      為一個適宜居住的環境,是謂「溫室效應」。 
                       
                      然而,現今人口大幅成長,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造成過度的「溫 
                      室效應」,最明顯的影響即為氣候變遷。志工早會時間,上人憂切言及雅 
                      加達大水迄今未退,同一時間,巴西亦逢罕見水患。「人們飽受洪澇之苦 
                      ,正是大自然發出的警示。」 
                       
                      「災變起於四大不調,禍端就在人為。」上人表示,全球人口超過六十五 
                      億,食衣住行樣樣消耗地球資源 ——為滿足人類口腹之欲,畜牧業普遍  
                      擴充,而牲口所需食量遠多於人,遂與山林爭地以植牧草;為求交通方便 
                      ,鑿山開洞以闢路;為享舒適,依賴機、汽車及冷氣等用品…… 
                       
                      大量燃燒石化原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原可由林木吸收;但人類無限制砍 
                      伐森林,造成地球生態的惡性循環。 
                       
                      《法華經》中,佛陀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喻苦難偏多的世間;上人 
                      表示,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就像一個大宅,森林樹木即大宅的「空調」 
                      系統。「山林樹木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清新芬芳的氧氣調養萬物,是大自 
                      然最佳的『空調』。然而人為的破壞,使此『空調』系統失靈,讓地球發 
                      燒、生病。」 
                       
                      上人舉例,夏季時順手開空調,千家萬戶都將熱氣垢穢排向室外,大自然 
                      實難負荷;過年許多人將家具汰舊換新,據統計今年廢棄的各式家具,要 
                      七千多輛環保車才能運載完……凸顯出過度浪費的社會現象。 
                       
                      「祈求風調雨順,根本之道在於人人調整心態、改變生活態度。」上人勉 
                      勵眾人調整「心宅空調」,莫輕視自己小小的動作,也不要以為「不差我 
                      一人」;從改變生活中小小的習慣做起,愛惜資源、珍惜物命。 
                       
                      「當人的『心態』和『生態』 ——生活態度改變,大自然的空調才能正  
                      常運作!」 
                       
                       
                       
                      回顧歷史上的今天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慈濟冬令發放日,午後,上人為醫療暨教育志業體同 
                      仁進行歲末祝福時,言及花蓮慈濟人此刻正在精舍忙於布置發放場地,從 
                      而回顧早年發放情形。 
                       
                      三十多年來,精舍固定於每月農曆二十四日舉行發放;而年度的歲末冬令 
                      發放,則因台灣禮俗於二十四日大掃除、送灶神,故提早一天進行,於農 
                      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邀請照顧戶來慈濟圍爐,並致贈年禮物資。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農曆年節,為了不讓窮困人的「年」過得寒酸悽涼,往 
                      昔全省委員都要動員,至照顧戶家中,逐一為每個人量身,以訂製一套新 
                      衣;而學齡中的孩子,也為他們訂做卡其制服。 
                       
                      此外,連大掃除要用的肥皂粉、清潔劑等民生物資,慈濟人也幫忙準備。 
                      「從過去延續到今天,每年冬令發放前半個月,慈濟人皆忙於採買、打包 
                      物資,實無異於一般家庭辦年貨的情景。」上人亦嚴格要求眾人在打包物 
                      資時,須講究整齊,把愛打包進去。 
                       
                      民國七十二年的今天,農曆十二月二十二日傍晚,省主席李登輝先生因隔 
                      天要為花蓮慈院預定地主持動工而來到精舍。 
                       
                      「他看見冬令發放的物資囤積如山,卻包得很整齊,以感恩心尊重照顧戶 
                      ,就說:『你們發放的方式很科學,而且打包得那麼整齊,就好像商店替 
                      客人服務一樣;給他們的衣服還按照大人、小孩的實際尺寸購買,政府也 
                      無法做得這麼好!』」 
                       
                      時光瞬逝,回溯二十四年前花蓮慈院第一次動土往事,上人欣慰於慈院啟 
                      業二十一年來,搶救無數生命。 
                       
                      在座有許多大醫王與白衣大士,上人致勉:「救起一位病患,就是幫助了 
                      他整個家庭,更為社會增添一股力量。請大家多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