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向「前」看,莫向「錢」看 | 
                   
                  
                     | 
                   
                  
                    ◎釋德  | 
                   
                  
                     | 
                   
                  
                    ◆四月八日《農二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 
                       
                      人際之間,不可缺少「感恩」與「倫理」; 
                      人人能以禮、以理相待,社會就不會彼此相爭而失序。 
                       
                       
                       
                      念無常,惜人身 
                       
                      《水懺》經文有云,人難免會犯錯,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 
                      ,遂使滋蔓」。而要懺悔改過,必須「內起敬意」,「懇切至禱生二種心 
                      」。 
                       
                      要生起那兩種心?晨語時間,上人開示第一種心——「一者自念:我此形 
                      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聖賢,忽逢惡 
                      友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 
                       
                      「佛典時常提醒大眾『生命無常』。『我此形命』指有形的身軀,即使身 
                      形不同,皆謂『人』;從出生到老死,皆循著『生老病死』之自然法則。 
                      」 
                       
                      隨著體內新陳代謝,「人」的生理不斷變化,身形亦日漸老化。上人嘆言 
                      :「幼童稚顏可愛,轉入青少年時期,易變得叛逆;少年韶顏,青春美麗 
                      亦難常保;到了壯年時期,事業顛峰,盛顏力壯;然而曾幾何時,敏捷俐 
                      落的動作,因步入老年,遂成步履蹣跚之形態。」 
                       
                      暮年又有多長的時間呢?上人表示,大限來時,四大假合的身體亦將四大 
                      分散,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五根五識皆失去功能。 
                       
                      「六道輪迴中,人身難得。要自我警惕:『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 
                      ?』縱得人身,能否聞佛正法、行於菩薩道中?」 
                       
                      上人強調,即使復得人身,猶恐不識諸佛聖賢;更令人擔憂的是,受惡友 
                      影響,心念偏差、造作眾罪,就會墮落惡道。「一失人身,則萬劫難再。 
                      」 
                       
                      上人表示,虔誠敬慎的心念若能時時、處處不移,念茲在茲、行茲在茲, 
                      則儘管此生身形散壞,依這一念佛心、菩薩心,終能乘願再來。 
                       
                      「要時時念無常,顧好此一身形,把握因緣去付出。」上人語重心長地慈 
                      示眾人,待人處事要時時心懷虔誠與敬意。「誠懇待人,建立人格,就能 
                      取信於人,則無事不成。人格成則佛格成!」 
                       
                       
                       
                      尋回「禮」與「理」 
                       
                      「心懷感恩,就是最好的品德;若沒有感恩心,則無法提升人品。」清邁 
                      慈濟學校第三梯次培訓教師昨日圓緣時分,感恩台灣教聯會老師;上人於 
                      志工早會提及此事,深感欣慰:「台灣教聯會老師以菩薩心與媽媽心,如 
                      師如母地陪伴,真的很溫馨!」 
                       
                      復提起慈大附中國術社的三十六位同學,由指導老師徐振家領隊,參加四 
                      月六日、七日於台中舉辦的年度「中正盃少林拳道武術比賽」;賽程結束 
                      後,同學們分組繞會場一周,進行垃圾分類、環保回收工作。 
                       
                      「比賽時,同學們展現中國傳統武術的各式拳法,令人讚賞;比賽後,又 
                      能態度謙和,在會場力行環保。真正是『能文能武』!」上人讚歎這就是 
                      生活教育的落實,所以慈濟學子自然展現出謙虛、溫和的氣質,讓人見之 
                      歡喜。「這就是我們期待教育出的人文典範。」 
                       
                      儘管憂繫社會紛爭不休,上人認為教育就是希望。「人心趨惡,乃因失掉 
                      倫理及感恩的教育;只向『錢』看,汲汲營營於追求財、名、利,於是事 
                      事相爭、不講道理,導致社會亂序、人與人之間蠻橫無禮。」 
                       
                      如何給予下一代安全、有品質的生活?上人表示,要向「前」看。「調理 
                      好現在人心,相互之間以禮、以理對待,未來社會才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