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然
◎撰文‧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插畫‧李讚成
眾多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
無非在發現生命本然的結構,
開發靈明覺知的生命潛能,達致生命的終極關懷。
生命有一些道理,其實都很簡單——有生必有死,這是生命結構的本然,大家都得要接受的事實。有因必有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自然界與超自然界都依循著因果律運行,人的世界也一樣受到因果律的支配。
然而,許許多多生命中的本然,其實很容易被一般大眾所忽略。譬如,多數人往往專注「活著」,卻沒有意識到「死亡」的存在;或是我們起心動念種了什麼因,卻忘了考慮它的後果;或是想到立即的影響,仍然沒有想到更長遠的後果。這些對於生命本然之忽視與無意識的狀態,說不定也是生命的另一種本然吧!
過去諸多的生命覺者、或是宗教上有修為的智者,常會啟發人們對生命本然的發現與覺知;眾多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無非在發現生命本然的結構,開發靈明覺知的生命潛能,達致生命的終極關懷。
在好山好水的花蓮,不只孕育出崇尚樸實的民風,也吸引很多宗教人士匯集於此;形塑了一種特別的宗教氛圍,既適合出世的隱士,又適合入世的行道者。「儉樸隱遁」自有其宗教性的追求,「熱情揚道」也有其素樸的關懷。
十幾年來,慈濟大學宗教所矗立在充滿宗教氛圍的花蓮,持續推動「信仰」、「實踐」與「療癒」此三大核心並重的教育理念,對於宗教信仰研究不只是探索教義理論,更注重宗教在現實社會的實踐以及個人心靈層面的療癒。
誠然,研究宗教知識並不等於個人信仰的追求,因此藉由寬廣的態度去認識學習宗教,將有助於宗教行者在日常生活與宗教領域的應用與實踐。
今日臺灣佛教大興,佛教人才的養成也不能只局限於佛學教育之中。慈濟大學宗教所成立以來,不少出家法師前來就讀,其中大多數人都已順利畢業。他們就讀的動機,多源自於在寺院修行時,面對到信眾所提出各種五花八門問題後,深刻認識自身必須擁有更寬廣的知識背景,或是更能契合信眾的言語概念才能化益當機。
當然就讀宗教所的人,各種宗教背景都有,甚至也碰過自稱是無神論的學生,但是慈大宗教所研究生的特點在於,大部分的人對於宗教信仰都具有實踐與追求的熱情,我們期待更多宗教生命的交會與探索,開啟我們對宗教智慧更深層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