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00期
2008-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緬甸風災
  主題報導【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四川震災
  慈善台灣
  特別報導
  高糧價時代來臨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00期
  十九日 付出,歡喜還是痛苦?

 

◆6‧19《農五月‧十六》

靜思小語】付出心態不同,結果大不同——無所求,滿心歡喜;有所求,痛苦不堪。


走對人生路

「『無所求』大家都聽得懂,但是要做到不簡單。一旦境界現前,『有所求』的心就會浮現;進而想:『我已經在付出了,為什麼還這樣?』執著於此,就會痛苦不堪。這就是『求不得苦』!」

晨語時,上人籲眾照顧好自心,往覺道走。「世間能言善論者愈來愈多,但是方向愈來愈偏差,破壞正法,讓一條正直大道愈來愈多岔路。」

一位師姊表示,世間太苦了且在逐漸敗壞中,所以不想「再來」人間。

「就是因為世間愈來愈敗壞,所以才要快去快回,接棒度化人心。」上人引述佛陀本生故事,佛陀為度化眾生曾歷經六道,包括在地獄中代替罪人拖燒紅的火車……

師姊問:「這是形容詞,還是真的?」上人回答:「是形容詞。而你所嚮往的天堂,也是形容詞。但是心靈的地獄、人間的地獄真實可見;一切唯心造。」

眾生隨著業力牽引而生於各種境地,天堂、地獄,無法自己選擇。然上人強調心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人間地獄處處可見,還有看不見的心獄。

「即使居住在如天堂的環境,若是心靈不快樂,仍如在地獄受刑。能真正打開心門、無所求付出,則無論面對何種境界,都能輕安自在!」

開闊心付出

在台北慈院與訪客談話,上人言及昨日美國紅十字總會代表專程來台,與慈濟簽署合作備忘錄。紅十字總會資深主任茱麗葉︵Juliet Choi︶女士表示,慈濟是非政府組織中相當有凝聚力的,她覺得慈濟予人最大的感受是「誠」。

上人表示,慈濟人懷抱使命感,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有人需要幫助,就扛起責任去付出。「普天下沒有我不愛、不信任、不原諒的人。慈濟人也抱持『普天三無』的心態付出,因此心胸愈來愈寬廣,空間也愈走愈開闊。」

社會要祥和,上人期待人人以「誠」相呼應,以寬大的心胸予人機會、彼此信賴。

妙法妙人醫

「人一旦患病,難逃兩苦——一是身體苦,一是心靈苦;且心靈痛苦往往不只病患一人,而是一家人……」

聆聽台北慈院同仁醫療分享後,上人表示,人生至苦莫過於病苦,所以佛陀說看病功德第一;在醫療崗位上,不只要治療患者身體之苦、膚慰其心靈創痛,也要幫助病患家屬解脫心靈痛苦。

上人表示當今醫療發達,有完善的治療方法,此為「妙法」;儀器先進,也需要醫師以高明的技術運用,此為「妙手」;但更重要的是「妙人醫」。

「『妙人醫』就是充滿愛心的醫療團隊,以佛心疼惜病苦人、疼惜天下眾生。」上人期勉同仁在醫療崗位上付出無所求,歡喜感恩不退轉。

慈眼視眾生

緬甸政府已於五天前對慈濟發出正式函件,邀請參與災後重建;第三梯次緬甸賑災團已經組成,待簽證通過隨即出發。上人殷囑團員要以尊重、感恩心前往。

「我們是為了苦難人而去,要感恩當地政府開了這一扇門。面對諸多變數,以平常心看待,莫起煩惱。慈濟人要培養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之心,才能真正無悔、無怨、無憂、無求。」

「大慈無悔。如同慈母,希望人人平安、幸福,面對受災人,不只為之安心,還能安身,進而安定生活。為了給他們幸福,再如何辛苦也無悔。」

「大悲無怨。苦人之苦、痛人之痛,看到他人受苦如同自己受苦,盡心盡力為他拔除苦難;即使過程中不順利、不如意,甘願多吃一點苦也無埋怨。」

「大喜無憂。甘願做福田農夫,播下愛的種子,歡歡喜喜耕耘,不患得患失;造福的同時還要有智慧善解,不論遭遇什麼境界、什麼人,都甘願做、歡喜受。」

「大捨無求。所做不為自己,因大愛而付出;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無私無求還要心懷感恩,感恩受苦受難人讓我們見苦知福。故不只付出無所求,同時也捨去得失心、煩惱心。」

上人期待志工深入受苦受難的地方,對富有者、一般民眾「救心」,引導他們關懷貧窮人;對於苦難人,則能救其身體、救其生活,引導他們有一顆富足的心靈。「這才是真正做到安心、安身、安生活!」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