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時間道場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四年元月一日至二十日
時間,能成就一切。以時間為道場,把握每一分秒,
戒慎虔誠,聞法入心,精進力行菩薩道;善用生命,成就慧命。
畫作/周寶秀 |
每一天清晨,我醒來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又平平安安度過一天、感恩手腳還能運用自如;緊接著自我警惕──要好好珍惜這新的一天。
歲月催人老。隨著年紀增長,體力、生理各方面都日漸衰老中;年少會長大、中年漸老邁,這是人生自然法則與循環。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警策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生命,在分秒中逝去;慧命,卻可以隨著時間而增長。時間可以成就一切,要時時自我警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戒慎虔誠把握每一分秒,在菩薩道上殷勤精進,不讓時間空過;以時間為道場,善用生命,成就慧命。
人間無常疾苦,凡夫卻以苦為樂,追求享樂、不斷消費,欲望無盡,破壞大小乾坤。時間,可以累積福德,也能累積惡業;造福或造惡,只在一念之間。貪念造惡業,要打開心靈之眼,透徹「苦、集、滅、道」真諦,時時自我警惕──將追逐財富的貪欲,轉為發揮心靈財富的愛心;開啟良知,發揮助人良能。
聞法入心,增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無明;自度的同時,還要「轉法輪」度化他人。如此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才是覺行圓滿。
法入心、行如法──
心中有佛、行中有法,
至誠合齊,莊嚴道場。
全臺五十三場歲末祝福元月中旬圓滿,超過十萬人參加。每一場看到人人隊伍整齊,懷抱共同一念愛心;雖然天候很冷,但心很溫暖。
在宜蘭,聽到頭城大溪共修處的溫馨故事。近八十歲的陳阿欉,在三個女兒提議下,將原本作為小型魚類加工廠的住家一樓,提供給慈濟作環保教育站、辦讀書會。他說,一輩子努力捕魚,賺很多錢但留不住;為了保護生命、保護大地,不想繼續做這樣的行業;既然孩子有愛心,就讓他們去做好事比較實在。
陳阿欉不僅提供住家作社區道場,希望把大溪漁港的鄉親度進慈濟做好事;也為善不落人後,以近八十歲高齡參加慈誠隊員培訓,發心立願成為人間菩薩的一分子。
慈濟不只是做好事的行善團體,更是法入心、行如法的真善美團體。新受證的菩薩上臺「入經藏」,臺下資深菩薩們組成「法海」相呼應,人人動作莊嚴合齊、聲音鏗鏘有力,震撼人心;這分合和互協,來自於平日薰法香,因為法入心,所以身、口、意合一。
期待每一位慈濟人不僅服裝整齊、動作整齊,內心更要合齊──靜寂清澄,沒有雜音雜念、無明妄想;法入心、正信正念,不只以清淨的身心莊嚴自我,更要提起大慈大悲心,廣度眾生。
我對每一位受證的委員、慈誠,都期許「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什麼是佛心?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心、大慈大悲心;只要啟發這分菩薩心,身體力行,就能無處不在、無人不救。
心中有「佛」,行中還要有「法」;心中有法、行在法中,才能真正如法,也才能度眾。行善的同時,如果煩惱不去除,容納不了別人,就像有天福而無天德的阿修羅,有福報卻缺乏德行,難以度眾;實在很可惜,就好像入寶山空手而回。
好道場,要有好菩薩承擔;唯有發自內心的誠意,才能莊嚴道場。但願慈濟社區道場,不只是推廣社會教育的場所,能展現地方的古樸人文、人性之美,也是能以至誠度眾,菩薩招生的好道場。
臺灣以善與愛為寶,
珍惜平安,感恩有福;
愛的效應,鋪向全球。
今年臺灣超過五千人受證委員、慈誠,志為菩薩,為人間付出;令人讚歎,也看到臺灣的美與善。
菩薩心,沒有分別,只要聽聞苦難音聲,就即時現身救拔,無論對方何種膚色,是哪一個國家、種族。許多慈濟人自掏腰包跨國賑災,勞心勞力不說辛苦,反而感恩有機會「見苦知福」。走過苦難地,他們共同的心得是:「臺灣很有福,人人應該珍惜平安;更要感恩有能力、有機會可以助人。」
人心有愛,社會祥和,與萬物和諧共生,這是多麼幸福的人間淨土!然而,少數人心不調和,為了私欲與人爭奪、對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衝突,戰爭一發不可收拾,摧毀人命與家園,使人間成為煉獄。
人心不調,比四大不調更令人擔心。天災造成的傷害,只要匯聚愛的能量,終能重建;人禍出在一念間,要使動亂平息、重建人心,很不容易。
敘利亞內戰持續三年了,至今還是砲聲隆隆、槍彈密集。在這一千多個日子中,時時刻刻都有家庭在烽火中失去最愛;人們為了保全生命,不得不攜家帶眷逃離家鄉。逃難路途上血跡斑斑,有些人逃過死亡難關,卻逃不過槍傷截肢的殘酷命運、生離死別的折磨,身心煎熬,苦不堪言。
約旦籍慈濟委員慈力(Lily),跟我說起一個境內敘利亞難民的悲淒故事──
即將臨盆的孕婦,在逃難過程中失去了先生和孩子,她身上傷痕累累逃到黎巴嫩邊界,醫護人員搶救不了她的生命,但及時剖腹接生下嬰兒。為了安置這失去雙親的嬰兒,醫師把他交給一位結婚十幾年都沒有孩子的朋友,這位朋友,就是慈力的女婿;而慈力,也因此成為嬰兒的外婆。
這兩年來,慈濟從臺灣船運衣物等用品到約旦,救助當地貧民與敘利亞難民,其中包括了靜思精舍師父愛心縫製的嬰兒鞋。慈力為這意外得到的孫兒穿上的第一雙鞋,就是精舍師父做的嬰兒鞋。
慈力的父親來自亞美尼亞(Armenia),她出生在巴勒斯坦,原本住在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西區,後來搬到東耶路撒冷。一九六七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原屬約旦的東耶路撒冷就此被以色列管轄;慈力的故鄉,成為必須辦簽證才去得了的「外國」。她說,父親是亞美尼亞難民、自己是巴勒斯坦難民,能感同身受地與約旦慈濟志工,長期關懷境內敘利亞難民。
約旦慈濟人在當地付出善與愛,為貧困的游牧民族貝都因人,或來此避難的敘利亞難民,帶去的毛毯、物資,給予的心靈膚慰,精神理念都來自臺灣。寶島臺灣雖然面積很小,但以善與愛為寶,散發愛的效應,無遠弗屆。
再過三個多月,慈濟成立就屆滿四十八周年,要邁入四十九年了;將近半世紀來,無分國界、宗教、種族,將愛的能量鋪向全球,濟貧救苦之外,也啟發人人心中大愛。人心有愛,願意付出,才能減輕天下災難。
入人群,見聞無量法門,
善當學習、惡當警惕;
付出愛,更要自愛慧命。
出生在美國的楊凱丞今年十一歲,法號誠愿,最近在部落格分享他和家人上山參觀天文臺的心得。他畫了一座山,有路通到山頂,山頂旁還有直升機。他寫著:「須彌山高,也大,很難到達頂端。修行的道路,雖然感覺像攀爬須彌山一樣難行,但做一位菩薩,還是要堅定,一步一步體會,一步一步往前行。」
誠愿說,山的頂端象徵人的清淨本性,也就是佛性;上山的道路,就是菩薩道;直升機是比喻眾生想要盡速到達山頂的心念。「師公上人開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確,假如用直升機上山,就看不到一路上的景;這個景,就是菩薩道所經驗的『緣苦眾生』。見到境界,才能夠把善當學習、把惡當警惕。用直升機到頂端,沒有實實在在,只是看到山頂而已,沒有經過最重要的菩薩道,也就是沒有入人群學習。」
誠愿以此譬喻,行菩薩道一定要去親近無量無數眾生,實實在在體會眾生心地風光,才能堅定道心,自度且度人。
十一歲的孩子,能夠領悟這樣的境界,實在不簡單。也由此可見,無分年齡,人人佛性平等;本具的清淨智慧,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凡夫在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間,不斷造業、複製無明;生生世世又帶著業的種子來人間,以致懵懵懂懂,想不開、由不得自己,不斷煩惱著。
世間苦難偏多,有身心的病苦,有環境無常之苦。了解佛法「苦、集、滅、道」真諦,就能放下執著,理解這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每一分秒都要自我警惕,戒慎虔誠,謹慎造因。
人群,是最好的修行道場,走入不同境界去見聞、反省。對苦難人付出愛,更要「自愛」──愛惜自己的慧命,堅持正確方向。反之,迷失在煩惱無明中,就空過人生。
臺中志工郭金春,原本菸、酒、檳榔不離身,經常醉倒路旁,回到家就對家人亂發脾氣,甚至暴力相向,還摔壞過好幾臺電視機;曾經太太勸他戒酒,他拿刀恐嚇要殺人。
幸好三年多前生命中出現貴人,牽引他走進慈濟環保站,投入環保志工行列;進而參加「晨鐘起,薰法香」聽師父開示。在善知識陪伴下,他終於下定決心戒酒。然而戒酒像戒毒一樣難過,當酒癮一上身,他就用牙齒咬空酒瓶,因此咬斷了兩顆牙。
我問他怎麼不去補牙?他說要留著提醒自己,花了多大的毅力咬緊牙根來戒除,不能再繼續迷茫,要堅持正確的道路。如今他脫胎換骨,懺悔過往種種不是,發心立願行菩薩道,也要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這就是「有法度」──把握當下,及時用法,就能不再復生煩惱、複製無明;而能改變人生,復生無量菩提種子。
世間財富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生命的價值不在名利地位,利益人群,才是價值所在。期待人人把握一念善心,做得歡喜、付出得心安。請大家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