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生命的殊勝因緣
臺灣自一九八○年代發展器官移植,首開亞洲先例。其中複雜度較高的是「骨髓移植」,除醫療科技外,需倚賴廣大善心人士造就殊勝因緣。
骨髓移植可治療白血病或血液腫瘤疾病,患者原只能從親屬中尋求白血球抗原(HLA)的配對;但家庭人口變少,從親屬中配對成功的機率降低,只得求助於非親屬間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在骨髓移植發展成熟的歐美國家,政府支持建立大型骨髓資料庫,但礙於各族裔可能的血系差異,仍難以因應患者的配對需求。一九九二年,在美留學的溫文玲罹患白血病,回臺請願,希望修訂器官移植條例,放寬骨髓捐贈必須三等親的限制。一九九三年修法通過,在血癌患者和家屬殷切的期盼中,慈濟在政府請託下成立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為亞洲地區唯一由民間承擔的骨髓庫。
建構骨髓庫誠屬艱難,需高額的成本,還必須打開風氣。第一步是招募志願捐贈者,抽血建檔成立資料庫。然捐贈有年齡限制,必須持續招募捐贈者,以維持並增加配對樣本數。
最具挑戰的是觀念宣導。華人視「髓」為身體的精要元素,模糊認知中誤以為抽「骨髓」會危及身體健康;或受儒家影響,不願毀傷身體以盡孝;加上緊密的親屬關係主導家人的重大決定,這些都影響捐贈者的意願。即使配對上了,每年仍有近半數因各種因素而未能進行捐贈。
奔走其中的,是慈濟志工組成的「關懷小組」,不僅在招募時進行解說,在接獲尋人任務後,分秒必爭地拜訪捐贈者,即使屢遭閉門羹,也不輕言放棄。他們更無微不至地陪伴捐贈者,度過捐贈過程的種種困難。
二十三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已通過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進階認證。志願捐贈者已近四十一萬筆,骨髓及周邊血的移植案例有四千五百多人,其中捐贈海外超過大半,有兩千八百餘例,救命的暖流遍至亞、歐、美三十個國家。
本期主題報導中,針對網路時代時常發生的誤解進行釋疑,包括對白血病、造血幹細胞捐贈的認識,以及臺灣設立骨髓庫的重要性與現況。並且報導了捐贈者與受髓者「相見歡」的感人場景。
《無量義經》〈德行品〉有云:「於法內外無所?,頭目髓腦悉施人。」此境界是慈悲情懷的極致,因醫療科技與十方善心的匯聚而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