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至十六日 戒與愛

12.15~16《農十一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靜思法脈是「戒」,慈濟宗門是「愛」。
守戒持善
馬來西亞陳文成師兄,過去在商場應酬,無酒、無肉不歡;到花蓮參加實業家生活營後,動念茹素,並投入志工,十一月剛來臺受證。曾是「酒友」的陳善興,也因投入慈濟而改變了三十多年的飲酒習氣,兩人從酒友變成法親,並持續接引商界友人。
杜世勝過去沈迷於賭博,他的經典名言是:「人生第一苦,有錢沒博賭;人生第二苦,沒錢看人賭;人生第三苦,借錢回來賭。」後來受朋友接引,參加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而醒悟,毅然戒除四十二年賭癮,也在十一月受證。
早會時間,上人提到幾位馬來西亞志工轉「迷」為「悟」的改變。「過去他們紙醉金迷,現在天天說慈濟、做慈濟,還能以身行感化同為企業家的朋友,善種子從一而生無量。」
上人以此為例表示,修行並不困難。「只要心念一轉,下定決心,就可以完全戒除惡習,結好緣、做好事。」
依佛教觀點,今生所受,是過去生所造作;上人勉眾,此生可以為未來選擇,要時時自我提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能守戒、行善,在意識中種下善與戒的種子,未來世就能帶著善種子、善因緣,繼續修福增慧。」
淨化人間
美國德州達拉斯市看似富裕,卻有超過三成家庭的年收入在貧窮線以下。慈濟人自二○○四年以來,提供低收入戶學童文具用品和全新制服,讓孩子安心、開心地上學。今年志工到芭芭拉喬丹小學發放時,孩子們帶來積存一年的竹筒撲滿,讓志工很感動。
十六日早會,上人欣言,孩子們雖然家境不好,卻能將省下的零錢存下來助人。「有愛就有希望!對的事,一定要把握時間及時去做,不要遲疑拖延。」
宜蘭慈濟人日前參與宜蘭監獄懇親會活動,鼓勵收容人勇敢懺悔過錯,向父母長輩表達感恩。上人肯定志工用心輔導收容人、接引更生人,幫助他們徹底改過。
「輔導一個人轉惡向善,就幫助一個家庭重拾幸福,對社會帶來善的影響;各界若能合心協力,共同淨化人心,就能幫助社會安定祥和。」
上人表示,人心要淨化,空氣、海洋也要淨化,才能讓天地調和。「維護大地平安,人人有責。將戒慎虔誠的心念顯現於日常行動,少消耗、多付出,做好資源回收,才有辦法挽救環境。」
行法傳法
與文發處、編纂處同仁談話時,上人表示:「『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的涵義,就是『戒』與『愛』。」上人說明,法脈,是大家勤行菩薩道要守的規戒;宗門,是大家平時在人間愛的付出。
「半世紀以來,慈濟人珍惜時間、把握空間、守護人與人之間,走入近百個國家,並非藉觀光旅遊增廣見聞,而是從救苦救難的行動開闊心胸與眼界,施展慈悲大愛。」上人表示,每一次的救災救難,必須克服萬難,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在急難救助之後,更把握因緣,規畫中、長期援助。
法理、戒律,都是要身體力行的道路。上人舉例,慈濟人以「感恩、尊重、愛」待人接物。「付出者身段比接受者還低,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這就是慈濟法。」
慈濟的一切,來自最初的一念心,方向不變;一路走來,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成就人間善事。上人期勉文史同仁,下功夫整理龐雜而寶貴的文史資料,才能將法脈宗門恆傳於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