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 慈悲、智慧、愛

12.10《農十一月‧十二》
【靜思小語】慈悲與愛,以智慧傳承。
時代青年風範
慈濟國際人道援助行動受肯定,教宗方濟各十一月三日邀請慈濟到梵蒂岡會晤。日前,教廷舉辦梵蒂岡第四屆國際學生宗教論壇,慈濟是首次獲教邀參與的佛教團體,由在鄰近國家留學的四位慈青參與。
早會時間,上人稱讚幾位年輕人雖然不常回臺灣,但長年投入慈濟活動,了解慈濟的精神理念與入世工作,深具國際觀,表達不只對人類慈悲與愛,更要愛護大地眾生。
年輕人是未來人間的棟梁,上人期許,青年投入學業、事業同時,更要體會人間疾苦,從中開闊心胸,關心社會、天下事,傳承愛的能量。
馬來西亞一對母女患有神經纖維瘤,全身長滿葡萄般大小的腫瘤,飽受病痛折磨,慈濟人二十一年前開始關懷。十三年前母親往生、今年女兒癌症頻繁進出醫院,志工以愛陪伴走完人生旅程。
上人說,慈濟人的行動,表達慈悲與愛不分階級。「慈悲與愛,是各宗教共同的目標;以智慧發揮、傳承,世間就能平安有福。」
再現長者價值
臺北榮總家庭醫學部陳亮恭醫師來訪,談及長者照護,上人表示,現今家庭型態改變,子女成家立業,平時各自上班上學,獨留老人在家,許多老人雖然經濟無虞,但需要關懷陪伴。若能接引他們與人群互動,就能延緩退化,改善體力和腦力。
北區慈濟人醫會定期在新北市雙溪區舉辦義診,並至獨居長者家中往診,持續至今二十多年。許多早年投入的志工如今年事已高,團隊仍會邀請他們一起投入,探望「老朋友」;醫師們發現這些年長志工愈做愈有精神。
上人認為,許多老人家並非身體疾病受限,而是心理上感覺「我老了,沒體力出門」;愈少活動,愈易退化。走入人群,喚起過去的記憶與熱情,彼此作伴、相互勉勵,身心活絡,會愈做愈快活、有成就感。
每位老人家的個性與家庭狀況不同,上人提醒,要多為老人家思考,適應不同需求來照顧。「適才適性,視各人意願找到生活重心,才是最好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