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心地風光
朝陽初昇,葉尖滴掛著點點露珠,形體雖小,卻展現大千世界的寧靜奧祕。四時循環,晝夜輪轉,大自然有其定律生息。
只是,現代人身處快速變遷的環境,常被「來不及」的焦慮所驅趕,人被定位於以多少時間換多少金錢,體會不到生命該有的恬適。
人們面對時間不斷流逝,未必能更善用分秒,反而倍感疲憊沈重,該如何自處呢?
本期主題報導訪談多位人物,探討如何在繁忙的年代尋得靜定的力量。例如,志工林月雲投入慈濟三十多年,出於對宗教的興趣與好奇,她曾涉足佛教眾多宗派道場,甚至前往印度朝聖,最後投身於慈善利他的慈濟團體。
志工事務忙碌,看似與禪定修行離得很遠。她在證嚴上人「凡事多用心、以人群為道場」的教誨下,學習細微觀照人事,以「忘我」的投入體會「活在當下」。以此鍛鍊心性,也得以度過罹患癌症及失去獨子的恐懼。
跟隨上人,隨師記錄七年多的德松法師,未出家前曾在臺北擔任商務祕書,大都會的繁華卻令內心日益空洞。出家後的生活忙碌未減,卻清晰感受在規律的作息中,心念更澄澈。
他引《法華經》所云:「其心安如海。」所描述的佛陀心胸安適,令旁人感到安穩。如大海彷彿平靜無波,然海面下波濤湧動,足見「動」與「靜」本是一體兩面。外境看似紛擾,人心卻毋須與之對抗,反而可以藉由調息守律,教內心更為靈敏細緻,安然不迫。
西方醫學習於將人體視為一部機器,需要不斷維修,醫學治療為使機器的功能恢復正常。從西方醫學走入自然醫學的許瑞云醫師則指出,「心念是身體疾病的根源。」當心念受「忙碌」的外相所左右,人會對事物產生過度期待,造成身心不同在,心失去專注力而混亂,連帶引發生理的混亂,這是疾病滋長的根源。
值此生機盎然的春季,大地給我們許多靈感。凝視如松針般垂掛的露珠,靜觀日常細微事務,我們皆可無處不自得。心念不隨境轉,在剎那當下的時間密流中,我們可自營無限的心地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