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至三十一日 過「心」年

1.27~31《農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四》
【靜思小語】當下覺醒,日日精進,自度度人。
身行好事,廣結善緣
二十七日是大年除夕,各地志工透過視訊拜年。早會時間,上人開示:「我天天都感恩,感恩今天能活動,感恩過去每一秒鐘的累積,慈濟緣結得愈廣,人間菩薩愈多,發揮良能淨化人心。人人點亮心燈,燈傳燈、心連心,就能讓人間愛心廣布,影響更廣闊。」
花蓮慈院醫護同仁日前為鳳林鎮照顧戶打掃居家環境,並送上新家具,以安心過好年。玉里慈院為獨居的八十四歲潘阿公打掃、修繕住家,總務股同仁自一公里外的半山腰處接山澗水,讓他不必再用水桶到田溝取水。
上人感恩各院團隊與社區志工合力為孤老貧病人付出。「慈善、醫療相合,醫病更醫心,也幫助家庭生活,讓苦難人身心都感受溫暖。這是最好的拜年禮物!」
年夜飯後的晚會上,海內外各地返回精舍團圓的志工們,呈現用心準備的節目,「法味」十足;更生人張先生利用環保素材表演「變臉」藝術,至為精湛。上人肯定他改變習氣、發願付出,亦讚歎慈濟菩薩走入監獄度人,讓受刑人改過向善。「人生不怕錯,只怕不改過,能改過的人更令人疼惜。」
近日海內外慈濟家人忙著布置精舍、準備年節禮,與法親結緣,上人表示,日日都在過「心」年,不只要常懷感恩與祝福,更要警惕「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把握當下,日日心存好念、身行好事、廣結善緣。
金雞報曉,覺醒精進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年初一,上人於早會向全球慈濟人賀年:「『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大地逢春,生機盎然,人心也要覺醒精進。」
農曆猴年已過,金雞年到來。上人說,猴子活潑機靈有智慧,金雞報曉則是喚起身心覺醒。「眾生皆有佛性,都要平等愛護。要用心精進,聞法知因緣,謹慎不犯戒,回歸真如本性;還要關懷天下、保護大地,共同擔挑天下米籮。」
二十九日大年初二,傳統為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上人於早會叮嚀大眾要回歸「慧命的娘家」,日日精進、慧命增長。
海內外慈濟人透過視訊拜年,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長期就地付出,愛相連、法相連。「無私大愛能溫暖人心,要繼續招募人間菩薩,普遍淨化人心,帶動愛的力量。」
與志工及志業體同仁談話,上人表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是所有慈濟人都要具備的精神;無論是否承擔幹部,都要用心負責,照顧好每一位成員,慈濟大家庭健康和樂,才能合力為天下眾生付出。
上人以會客室裏的茶花譬喻,花瓣層層疊疊,看似錯綜複雜,但仔細觀察可見花瓣排列井然有序,瓣瓣向心,漸次開展。「一如慈濟的『立體琉璃同心圓』,投入的人多,功能各不相同,但人人有心、向心又有次序,才能合為一個圓滿的整體。」
融通法源脈絡,隨處都能融入群眾做事,上人勉眾去除我執,無論身在何處,心境都能安然自在。「心中有法,就能隨處對人說法、傳法。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是修菩薩行最重要的課程。」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三十一日,與馬來西亞志工座談,上人指出,慈濟志業是落實「誠正信實」而成就,從起步以來,心正、念正,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以誠懇的心度眾生,踏實行事。
「慈濟是運用佛法開啟智慧;有智慧者,行事不偏頗,言行實在。」上人表示,即使宗教信仰不同,只要有正信,不偏離信仰的軌道,就會有充分的博愛與慈悲心。
早期精舍常住眾克難做慈濟,即使生活困苦,也絕不動用基金會的一粒米、一分錢。現在慈濟人做慈濟,也是自行負擔交通食宿,勸募來的善款涓滴歸於基金會。上人說:「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即使咬牙含淚,再辛苦也要利益眾生;正是這分精神,點滴匯聚十方愛心,成就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五十一年來,全球慈濟人付出有形、得來無形──以有形的資糧救濟苦難人,也同時收穫無形的愛心與法的資糧,增長慧命。上人勉眾莫計算付出多少才能成就志業,要自問是否做好志業的目標與理想。「以一念至誠無私的心,做出誠正信實的典範,凝聚人人的善心,就有成就理想、達成目標的大力量。」
以身作則,樹立宗風
與印尼慈濟人座談,上人談到,佛法深廣,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研究得盡;「慈濟修行不鑽研理論,而是『為佛教,為眾生』,在人間力行菩薩道,將佛法運用於生活中。」
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本性平等,但為何有人富裕享福,有人勞碌辛苦?上人說明,這是因為各人累生累世造作的因緣業力不同。「過去行善造福,此生就有福報;過去生未曾造福,甚至造惡業,此生就會坎坷難行。」
慈濟「教富濟貧」,引導富人凝聚力量幫助窮困者,也「濟貧教富」,引導受助者付出力量幫助人,上人表示,兩者皆是為了啟發心靈財富。「只要人心富有愛,無論生活富裕或貧困,都能歡喜自在,行善助人。」
啟發愛心,凝聚點滴善念助人,是慈濟自創立以來的精神理念與方法,上人叮嚀大家不可輕視一滴水、一粒米。「募心募愛救助苦難,讓大愛廣披寰宇,也要帶動行善,牽繫『覺有情』的菩薩長情,才能世代延續大乘菩薩精神。」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精舍的修行者勤行佛法,做出典範;慈濟人則在人間用愛鋪路。上人期許第一代的弟子,都有責任以身行傳承精神理念、樹立宗風。「要珍惜因緣,合心耕耘志業,還要用真誠的愛培育人才,志業才能世代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