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四日 用法「箍」人

1.13~14《農十二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心細而不雜,有愛而無私。
欲人笑,己先笑
在臺中靜思堂與新任幹部談話,上人勉眾要學習慈悲等觀。「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道門同樣重要,沒有大小高低層級之分,人人都要具有四合一的精神理念。彼此鼓勵與讚歎,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互動,感情緊密,才有足夠的力量圓滿事情。」
帶人要帶心,上人教導彼此要以感恩、尊重、愛互動。「禮者,理也。有禮才有理。心好,若是嘴巴不好,也不算好人;言行一定要培養有禮。」
上人表示,修行,就是修習氣、培養好習慣。每天所接觸的每一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對方笑臉相迎,是因為自己笑臉相對;若對方拉高分貝說話,就要警覺自己是否有調和聲色。
「隨處皆是修行道場。在團體裏,心要細,但不要雜;要有愛,但不要有私心。用清淨大愛與人和氣互動,大家庭才會幸福,才能合和互協為人群付出。」
為良知、為志願
與臺中慈院同仁談話,上人指出,醫療救拔病苦、解人危難,對人有再造之恩,是令人崇敬的救命志業;然而社會風氣不斷轉變,漸以功利及消費心態看待醫療,慈院致力提升醫療品格與品質,也要教育民眾了解醫療的崇高價值;醫病彼此尊重,才能提升整體環境。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還能美化污泥池,但是廣大的污泥池,無法只靠一朵蓮花來淨化、美化,需要人人有志一同提升品格。」
人心不調、社會動盪,擁有再多財富也難保平安;上人表示,為社會人群付出愛,帶動愛與善的循環,社會才能祥和平安。
現今社會習於以營利損益衡度成敗;上人強調,慈院不做商業競爭,醫療救拔病苦、救人性命的本質不會改變。「期待慈濟醫院能維持清淨崇高的醫療環境,不為名、不為利,而是為良知、為志願。希望各位秉持初心、堅定志向,奉獻長才、發揮良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心開闊,氣柔和
與中區幹部座談,上人叮嚀資深者常懷感恩心,待人親和。「要用法『箍』人──開闊心胸,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功夫,凝聚人人心力,提升愛的能量。」
修行有障礙,是因為習氣未除。上人教導「禮就是理」,莫因彼此熟識就「熟不拘禮」,言行隨興;一句無心的玩笑話,可能讓聽者耿耿於懷。「心中有法,懂得用法自我調適,就不會在人我中輕易受傷。」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上人叮嚀大家調和聲色,剛柔並濟,對的事情就積極用心,但待人態度要柔和;即使對方不聽自己的建議,也要用寬廣的心胸耐心陪伴。「甘願承擔就沒有壓力;心不甘願,稍有不如意就會覺得壓力沈重。」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敘述,提婆達多隨佛出家,卻心懷不軌,希望取而代之,受眾人尊崇,因而屢次害佛、殺佛,後來活生生墮落地獄。上人指出,佛陀說這段因緣,是要教眾生折伏「我慢幢」;即使接觸佛法,若傲慢習氣不除,還是會犯錯、受業報。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要好好把握因緣,去除累生累劫的習氣。只要提升清明自性,發揮生命良能,就可以照亮黑暗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