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好事 才困難
撰文‧邊靜
以前我跑廟燒香, 特別喜歡觀世音菩薩;
因為慈濟, 我現在就能救苦救難,
把自己修成菩薩。
做好事困難也不困難, 不去做才是困難;
還要自己把自己用鞭子趕著走, 不能落後。
閆玄蘭
攝影╲邊靜 |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次在慈濟活動中,看到達州婆婆們白髮蒼蒼的背影,身手卻比年輕人還要俐落矯健,心中自然而然會生起「以善為師」的敬意。
為了幫助師父去愛更多的人,婆婆們的心中從來沒有困難;達州第一顆種子、閆玄蘭師姊說:「不去做才是困難。」
認定方向,找對路,達州婆婆們堅定勇猛向前行。
學佛救苦難
人間觀世音
一九四五年出生於四川達州渠縣的閆玄蘭,居住在距離達州市四十多公里的小村莊,家中以務農、打獵、做小生意為生。
雖然家境貧窮,但父母親還是讓這個排行老四的女娃娃上了學;直到玄蘭小學五年級時實在拿不出學費,只好輟學。
十九歲的玄蘭依媒妁之言結婚,嫁過去才發現:「真的是家徒四壁,房子是用木材釘的。」玄蘭與丈夫育有六個小孩,丈夫收入不穩定,但還有一畝地可以種植稻米、小麥,雖然辛苦,溫飽無虞。
玄蘭自幼身體不好,鄰居曾經勸說要多拜佛。一九九○年,玄蘭的母親往生,因舉辦佛教儀式法會,玄蘭也了解因果觀,過去時常埋怨他人,自此改變脾氣,身體也漸漸好了起來,開始整日到寺院燒香拜佛。
「我跑廟燒香,特別喜歡觀音菩薩。」因為從小常生病,聽聞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還幫人治病,閆玄蘭對觀世音菩薩特別喜愛;不曾想到,因為慈濟,自己也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去救苦救難,成為一尊人間的菩薩。
 |
二○一五年底金堂縣冬令發放,閆玄蘭(右一)幫忙搬抬物資,因為年輕時的鍛鍊,此刻「沒問題」。
(攝影╲邊靜)
|
六十歲跟上救災
切菜煮飯樂思蜀
「兒子在成都賣青稞酒,我就幫他收酒錢,地震的時候我正好在成都。」二○○六年,閆玄蘭到成都協助開店做生意的兒子,二○○八年五一二大地震,看到災情如此嚴重,六十歲的她也想跟去救災,「政府不要我們去,說我們這麼大年紀了,不可以到災區。」
「有一次我去德陽收酒錢,那人就跟我說洛水很多人受災,叫我一起過去看看。」閆玄蘭原本只是想跟著朋友去看熱鬧,沒想到這一看,就看進了慈濟。
永興公園臨時安置了許多受災居民,志工煮熱食供應,閆玄蘭看到了慈濟的佛教標誌,所以跟著切菜煮飯,「有這樣一群人來做好事,受災的群眾有人幫助,感覺很快樂,我就這樣一直做到三星堆。」
當時洛水還是重災區,沒有住宿空間,志工們住在三星堆的旅店每日往返,閆玄蘭應吳丕玉師姊邀約一起住了下來,開始跟著慈濟人走訪各處。從二○○八年七月進入災區,一直到九月,志工開始在成都市舉辦讀書會,閆玄蘭都沒有回家,還邀約了在達州一起跑廟子的姊妹陳學玉前來。
「他們只知道我去收酒錢,但不知道我去了哪裏,哈哈。」閆玄蘭一直沒有跟家裏聯繫,可讓家人急壞了。「結果老公知道了,他怕我加入邪教,就在他的朋友面前放出風聲:『如果我愛人同志回來,一定把她趕出家門。』」
閆玄蘭的丈夫打電話把陳學玉罵了一通,覺得是學玉把閆玄蘭拐跑了;為了安定家庭,閆玄蘭立即收拾包袱趕回家。
沒過多久,先生住院動手術,閆玄蘭用心照顧,學習柔和聲色對待所有的人;先生的態度有了轉變,兒子也很認同她做慈濟、做好事。
 |
閆玄蘭(右)十分具有親和力,二○一二年在四川瀘州冬令發放後,到鄉親家裏探視,給予祝福。
(攝影╲林炎煌)
|
從無開始做慈濟
很困難但很歡喜
從一個人、兩個人到帶動一群跑廟子的姊妹淘,達州婆婆們在家做環保、四處說慈濟,每月前往成都學習的團隊人數也愈來愈多。閆玄蘭非常欣慰:「老太婆講給老太婆聽,大家都是學佛的人,所以很能接受這些觀念。」
這群婆婆挨家挨戶介紹慈濟、打電話邀約、或到朋友家裏分享:「我跟他們講,現在有這麼多災難,只要我們每個人從家裏做起,每天點點滴滴去做環保,捐愛心還可以保護地球。」
達州到成都或洛水路途遙遠,早年道路沒有修通,達州志工需要花費人民幣一百七十元,搭乘十二小時的大巴車到成都參與慈濟活動。
「我們要人間菩薩大招生,讓達州來的鄉親有個安身的地方,才能安心汲取上人的法髓,並學習如何做慈濟。」她們籌湊費用,在距離成都慈濟服務中心十五分鐘的小區內,租了一間小公寓,隔出三間房間、小小的客廳及廚房。
「最高紀錄,這裏曾經擠了二十六位志工。」閆玄蘭說,一次為了參加發放,她們一個挨著一個睡,但彼此都很歡喜。「不租房子也不行。住旅館費用很高,大家都沒有工資、沒有錢;還要存竹筒、付車費、付房租。他們對上人虔誠、對佛教信仰很夠,不然是沒法做的。」
別人眼裏看起來的「難」,卻是達州婆婆們心中的歡喜。「沒關係,做好事很高興。要去做那個事,困難也不困難,不去做才是困難。」認定方向,找對路,達州婆婆們堅定向前行。
二○○九年有機會到臺灣,達州婆婆們十分興奮,因為可以見到上人了。
閆玄蘭第一次坐飛機,十分緊張:「上飛機的時候很害怕,默默地請上人保佑我。慢慢地就靜下來,從機窗向外望去,看見滿天的白雲,就像騰雲駕霧。」
即便再緊張、再激動,都抑制不了見到上人的那一分歡喜心。「上人給我們發珠子,還在他身邊走過……上人跟我們說話,跟我說『要加油喲』。」
時間雖已過去八年多,但在閆玄蘭心中,一切歷歷在目。「看到上人,就是感動,感動得哭,不知道為什麼哭,還哭得很傷心,感覺見到親人了。上人就是眾生的親人。」
「我們在那裏唱歌,唱『媽媽』,唱『上人的長情大愛』。」這兩首曲子,是一位臺灣師姊在洛水時,與達州志工互動時,你一言我一語,集結而成──
「在那遙遠的康樂村 康呀康樂村 我那敬愛的上人 為眾生操碎了心……上人曾給我多少愛 多少愛 拂去我那臉上的淚花 溫暖我那幼小的心……弟子有個小小心願 小小心願 在望上人一個愛 一個愛 拂去他那臉上的淚珠 溫暖他那慈悲的心 弟子的愛 純潔的愛 願上人得歡心……」字裏行間,透露著這群老媽媽對上人的真誠。
 |
達州婆婆們來到成都做志工,無論什麼事情都結伴同行,不落下一個人。
(攝影╲林炎煌)
|
老伴照顧老伴
志業家業跟緊
達州志工們的腳步從不停歇,白髮蒼蒼卻身手矯健的背影,警醒許多年輕人要加倍提起精進心。
二○一○年達州七一八水災,達州婆婆們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常駐四川的慈濟基金會代表黃崇發師兄提到:「當時拜託閆玄蘭師姊跟陳學玉師姊,在志工培訓結束從洛水回達州後,儘快蒐集災情,跟當地相關部門進行了解。」兩位老人家的串聯,讓發放順利完成。
二○一二年十二月,達州婆婆們再度飛過臺灣海峽,正式受證成為慈濟志工。「第一次看到上人總是想哭,但是內心有熱情、有依靠;再來臺灣受證的時候,就很高興、很幸福。」閆玄蘭時刻不忘向上人發願的那一刻。
「上人給我們授證,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更重了,加快腳步,邀約更多達州人,一起來做好事。」閆玄蘭說,她們已經準備好了,要跑得更快。
 |
什邡市方亭慈濟中學二○一二年舉辦親子營,閆玄蘭(前排右三)擔任香積志工,她的體會是:「能做事,就開心。」
(攝影╲陳慧琦)
|
達州婆婆們年紀愈來愈大,去年,婆婆們的家中愈加有人需要看顧,遠途到成都參加志工活動的時間減少,只能專注深耕社區。
今年三月二日,在成都舉辦的志工一日精進研習結束後,達州志工們為了節省時間,搭凌晨一點的火車回家:「睡一覺就到了,買晚上的車票就不耽擱時間。因為熊運蘭師姊的老頭子也是前列腺癌,郭蓉的媽媽九十多歲了,家裏都有點事,所以時間有點緊,我們在近的地方做慈濟;但有時間了,我們就出來成都。」
閆玄蘭的老伴今年八十五歲,心絞痛、心衰、腎衰的病況變得比較嚴重,所以家裏離不開人。她承擔協力組長,照顧丈夫的同時,慈濟志業不曾落下,「肯定要看慈濟的書啊,要自己把自己用鞭子趕著走,思想不能落後。」閆玄蘭就怕自己落了隊,參加活動更是分秒必爭。
婆婆們都屬於達州市,七百多萬人口的達州幅員廣闊,住處分散在不同地區,單是婆婆們要聚在一起辦活動都不容易。
「達州的福田也很大,但是人員還是很薄弱的,一個人也要做,兩個人也要做,我和學玉就是到處轉。」婆婆們想著空過一天,不如善用一秒。「現在我們就做家庭環保,到處走走看看助學生,也在達州租了個房子,以後在那裏做環保。雖然沒出去成都、洛水,但是家業、志業都沒閒下來。」
「老了身體比年輕更好,所以要認真的做;家裏老伴生病幾十年,什麼都不能做,所以我覺得能做事情太開心。」少不惜力、老不歇心;達州第一顆種子,七十二歲的閆玄蘭一心一志,九年來腳步未曾停歇,將慈濟落實當地,廣邀鄉親同耕福田。
(資料提供╲邱如蓮、詹秀芳、吳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