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回歸初心

6.25~26《農六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時代在變,初心不變;對的事,做就對了。
環保教育
兩千多位環保志工,二十五日齊集新店靜思堂,歡喜與上人相見。上人叮囑大家維持健康的身心,才有保護地球的力量;地球健康,才能庇蔭世代子孫。
繼四月二十三日、五月二十一日,北區慈濟志工六月二十四日第三次在位於新北市五股、八里交界的觀音山舉辦淨山,活動結合了社會慈善機構、企業團體,還有背水上山供人飲用的背水隊志工。
為了保障大家在陡峭山坡清理垃圾時的安全,急難救助隊的慈誠師兄事前在山壁上安置穩固繩索,做好安全措施。淨山、護山,連高齡九十歲的蕭良金師兄、黃分明先生也當仁不讓,爬上一千多階的階梯,把垃圾背下山,上下來回三次。
上人讚歎眾人悲智雙運,不只自己出力付出,也呼籲登山客一起將垃圾帶下山;這是很健康的活動,也是愛的教育。
清淨源頭
二十六日,與媒體界人士談話,上人分享觀音山淨山活動中,各界志工秉持單純的一念心,守護山林、還原山林清淨的面貌,所以不辭辛勞而甘願歡喜。
早期遊客在山上攤販購買飲食,順手棄置免洗餐具或塑膠袋等垃圾,造成「硬漢嶺」邊坡累積約四十年的垃圾,深度達一百公尺,總面積達五千平方公尺,必須架設繩索攀爬,才能清理滿坑滿谷的陳年垃圾。
「人人背著垃圾下山,再空手上山繼續背;也有人站在定點,結成人龍將一包包垃圾傳遞下山。窄窄的階梯步道,人數之多,都在付出。在我心中,這就是一幅美景!」
「環保要有共知、共識、共行。只是讓大家知道還不夠,要真正能對現在地球問題的根源有共識;但只有共知、共識還不夠,必須身體力行,採取行動,才能感動、帶動人。」
科技進化,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談論甚囂塵上,上人表示,人力為機械難以取代,人的思想、精神能量,更是機械沒有的。
《聯合報》項國寧社長提及,網路造成新聞量增多,而實體報紙篇幅有限,必須取捨;年輕人幾乎習慣仰賴網路接收資訊,少有人有讀報的習慣。
上人表示,不同年齡層接收訊息的管道與習慣不同,實體書報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方能讓習慣閱讀的年長者了解天下事。「發心如初,創辦《聯合報》的王惕吾老先生,曾與我談及媒體應該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若能恆持此志,就是『如初』。」
「人能弘道,媒體要傳揚好的訊息,對社會發揮好的影響。報導至少要做到平衡,以良善的真實人間事教育大眾,讓人觸目即入心。」上人表示,再便利的科技工具,還是出自人的設計;人的心靈淨化了,才能運用工具去做利益天地人間之事。
提升品格
與教師聯誼會等功能團體志工談話,上人亦勉勵大家回歸初發心;雖然時代不同,但是心態不能變,「對的事,做就對了」,而且要有著力點,做得踏實而深入。
志工用心帶動青少年,但國、高中生畢業升學以後,若沒有持續接引,這股年輕人的力量也就分散、消失。
上人談到觀音山淨山的志工行列中,不乏八、九十歲的高齡長者,體力不輸年輕人,這是因為他們經過長年累月的勞動鍛鍊、人生歷練,具有人生使命、貫注精神能量,身心都很有力量。「如果帶動孩子活動,卻沒有教出使命感,就只有運動的力量,沒有心靈的能量。」
「很感恩你們運用各種方法撒播善種子,但也要思考如何讓撒下的種子、萌發的嫩芽,成長茁壯為大樹,還可以『一生無量』,不要讓這些種子成為不會開花、不會結果的樹。請大家多用心!」
對榮董團隊,上人也致勉:「希望人人回歸最初一念心,心心念念為慈濟、看到人就說慈濟,隨處發揮愛的能量。不要怕忙碌,有投入、有做才真能體會。」
慈濟要募的是人人一念善心,上人期許志工帶動善的心力。「要做事總是要多投入。如果自己內心空空、毫無概念,沒有一張明確的地圖,要帶人往哪裏走?要對慈濟的方向、理念很清楚,才有辦法帶人前行;既然有志一同,就要多投入,愈了解愈有承擔,有清楚的心靈地圖,對於別人的質疑也能應答無礙。」
「走慈濟這條路,就是為了修行── 修心養性、端正行為。付出有形之愛,更要回歸無形的真如本性,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放下身段才能提升品格。」
提升能量
來到內湖園區,師兄師姊們歡喜迎接上人。
「剛剛聽到一群菩薩們分享,天天來園區做環保,或是在巧藝坊運用回收物做手工藝品,鐵皮屋中雖熱,但都說做得很快樂。看得出大家長時間磨出心力、耐力與體力。」
上人說,修菩薩行,要有忍力與耐力,無論別人是否了解自己的用心,用何等聲色對待,總是戒慎虔誠,憑使命、盡本分,做好慈濟事;一旦地方上有災難事故發生,就以不捨眾生的菩薩心去救助,「修行是我們自己的願,要提升心靈的能量,堪忍一切、面對一切。」
上人敦勉內湖慈濟人將環保落實社區,讓民眾知道慈濟人平常所做;或許還有許多人等著慈濟人來接引,或是找不到進入慈濟的門。慈濟人有責任在社區裏開一條路,打開大門,讓人走進來。「敬天愛地聚福緣」,引導大眾多造福,以減輕災難;人人累積善念,就能使社會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