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認清方向

6.17《農五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通達道與理,鋪路在人間。
念念連接,時時修行
晨語講述《法華經.安樂行品》,今天圓滿,早會時間,上人開示:「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在〈安樂行品〉的末段,佛陀為我們說夢境──念茲在茲,把法放在心裏,落實在生活中,事事利益人群,心情輕安歡喜,連睡夢中也在行菩薩道,並且親見佛陀、聞佛說法、得佛授記,最終成佛為人說法。」
上人叮嚀,要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尊重修「四修」,還要身、口、意、願四種安樂行。依循佛法指引,開闢出一條道路;再引導大家來鋪路,漸次在社區、社會、普天下開展。
「心通達道與理,鋪路在人間。人生如夢般短暫,好好把握分秒,心識、意念永遠在善的方向,心心念念、相連相接,不斷地走下去。」
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上人展開行腳,於宜蘭羅東聯絡處,與志工座談,勉勵大家日日聞法,輕安歡喜地力行菩薩道,與眾合和互協,廣招人間菩薩。
環保志工劉正和師兄上臺分享,他罹患帕金森氏症二十多年,長期服藥,但情況並未好轉;直到他主動在住家附近的市場回收塑膠袋,為了要將塑膠袋縮小體積,才能裝得更多,必須常常用手大力擠壓、用腳踩扁,這些動作做久了,慢慢感覺到身體抖動的現象緩和許多。
身體狀況改善,讓他做回收做得更起勁,每天穿梭在街道中,有時雙手各抓著四大袋回收塑膠袋,全身被塑膠袋環繞,穿越長巷。
上人讚歎言,師兄動作俐落,實在不像是帕金森氏症患者;他無私付出,心無罣礙、專注做事的精神,也令人感動。
聽聞志工分享「老年長照」,上人表示,現代家庭結構不像過去是多代同堂,社區獨居長輩愈多,親情也愈來愈疏離;需要鼓勵更多「覺有情人」,發揮菩薩的慈悲心,關懷、陪伴、帶動這些老人家。
上人說,「覺有情人」就是「菩薩」。聞法之後「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不僅自己得法歡喜,還要傳法利人。閉門自修,固然心境不起煩惱;但若再遇境界,就又起煩惱、造業力,依然墮落惡趣。
「走入人群,以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分析眾生煩惱的根源,用佛法為人開導、解決困難。同時,也能從人間事相印證佛法道理,有深刻的體悟,拔除煩惱根源。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回憶、記憶佛法,佛法就會銘刻意識之中。」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師父講經,是替大家指出一個方向,教委員慈誠會合起來,在原本荒蕪的雜草叢林開出道路。」上人叮嚀,這條道路,要招呼人人來鋪,無論是關懷老人家,或是疼惜大地做環保,都能夠鋪到每一個家庭,「帶動人人的道心,伸出雙手、彎下腰來,將這條道路鋪平、鋪直,對準方向,從凡夫地走往菩薩。」
法親雲集,接引菩薩
宜蘭靜思堂籌備建設中,與宜蘭委員慈誠幹部座談,上人叮嚀,彼此尊重,以和為貴,就能匯聚愛的力量;只要形成、凝聚起祥和的氣氛,就是寶地。「心合,才能和氣,和氣要展現在與人互動的聲色態度。心合,建築物就美了!」
未來靜思堂建設完成,無論是慈善救助、社會教育、老年長照等,都可以在此發揮利益眾生的良能。「菩薩群會合在這塊寶地,大家主動積極承擔志業工作,真正是在造福田。」
上人也肯定慈濟人長期走入監獄關懷、輔導受刑人,在他們的心地種下善的種子。「說法、傳法,但如果自己內心空空如也,就沒有種子可以向外撒播。所以一定要聞法、深入法,耕耘自心。」
上人說,靜思堂是接引人間菩薩、法親雲集的清淨菩薩大道場,請大家認清方向,投入任何志業工作,都有相同的目標──為自己增長慧命,為人間鋪一條路,連接、通達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