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清水潤澤無數
監獄是把人關「好」,還是把人關「老」? 法務部矯正署的統計顯示,全臺監獄超額收容,造成戒護管理上的重大問題,難以針對收容人進行深入的個案輔導。
收容人近半數為毒品犯,其中有高達半數的人會再犯。他們出獄後因為無法得到社會支持,只能回到原來的人際網絡,常再觸犯法網,甚至變本加厲。監獄進進出出,從年輕關到老的不在少數。
細究收容人背後的故事,許多人來自結構或功能不足的高風險家庭,自童年起就須面對窘迫的生活處境。或者,他們只是一般的上班族,從事密集的勞務工作,期望有更多的體力和精神來負擔家計,卻染毒而不自知。
長期關注監所議題的學者陳惠敏觀察到,「沒自信」是許多人進監所前的心理。他們對他人的話語和眼神很敏感,與「正常」社會已有隔閡。若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如何讓其感到「被肯定」十分重要。
《慈濟》月刊編輯部時常收到收容人的投稿或來信,有人甚至寄來百元郵票,表達捐善款的意願。也有收容人從大愛廣播或月刊得知慈濟推動的骨髓捐贈、國際賑災,寫信至靜思精舍表示願意響應。人有良善潛能,在他們身上得到證明。
本期主題報導中,宜蘭監獄教誨師賴文玲提出省思:刑罰是否為社會大眾所期待的正義公理?宜蘭監獄典獄長謝琨琦認為,多數人皆可藉由「愛」的感動而回歸於善。這分愛的力量來自於宗教與慈善團體。長年來,這些團體的志工紓解監所裏專任輔導人力的匱乏,監所的教化功能方得以持續。
慈濟人投入監獄關懷,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在全臺各地不同監所的邀請下,在地志工組成團隊走入監所,關懷鼓勵收容人。他們帶動如讀書會等活動,包括以手語演繹佛典,讓收容人體悟需靠自力改變習氣業力。
有志工曾是收容人,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經驗,成為許多「同學」的榜樣。志工也拜訪收容人的家庭,傾聽他們的心聲,成為收容人和家屬重建關係、彼此寬諒的情感橋梁。
監獄或許龍蛇雜處,讓人望而生畏,然而,宗教情懷和令人感動的回饋足以超越恐懼。許多志工已有感悟:點滴清水如露,將潤澤心田無數。期望更多的社會人士也加入關懷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