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 菩薩願力

《農閏六月‧十五》
【靜思小語】發心如初、提起熱忱,願度一切眾生。
莫忘初心
去年啟用的新店靜思堂,座落在臺北慈濟醫院旁,是新店慈濟人的「家」,也是接引人間菩薩的大道場。
與新店慈濟人談話時,上人殷勉,大家發心立願走入慈濟,就要以誠度眾眾,不漏任何一人。
臺北的人間菩薩,在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時期從地涌出。「帶動有福者,伸手救助苦難人,『滴水成河、粒米成籮』,這句話可能聽來平常,但是對我來說感受很深,因為慈濟醫院就是點點滴滴的愛匯聚而成。」
「當年不論是醫療管理、建築專業人員,都在臺北。那時有幾位慈濟委員,很用心幫忙介紹專業人才,接起了因緣。」上人說,這些資深委員雖是家庭主婦,但是有心、有願、有力,一心所繫皆是「師父」、「慈濟」、「蓋醫院」,見人就說慈濟,招呼大家投入。
每當師父到臺北,大家就帶著親友前來,有緣者見聞起歡喜心,當下的發心就此恆持,人人招募人間菩薩。醫院建設完成,接著學校啟建,大家熱情不減,持續向大眾募心募愛。
一九八九年慈濟護專開學,第一屆學生一百零七位,參加開學典禮的志工、會眾多達兩萬人。「那時全臺灣的慈濟委員僅幾千人,大部分集中在臺北,竟能號召這麼多會眾來到花蓮參加開學典禮。」
上人以此勉眾,若覺得現在勸募善款、招募人間菩薩困難,其實是慈濟人沒有提起過去的熱忱去招呼人。例如有人來到靜思堂,志工親切招呼,會讓人很安心地參訪、聆聽導覽;若是志工表現得事不關己,會讓來者不知所措。
上人叮嚀,善用靜思堂展覽空間,用心設計與布置,讓參訪者了解慈濟;志工導覽,也要用功了解慈濟歷史,舊法新知,加上自身投入慈濟事的經歷,生動解說。
「過去搭慈濟列車回花蓮,迢迢遠路,車票、車輛都要費心安排;現在可以多招呼會員就近來靜思堂走一走、坐一坐,即能得知海內外慈濟足跡。靜思堂就是度眾生的道場,期待靜思堂天天人氣旺盛。」
「發心如初,要將早期的熱忱再找回來。」上人殷殷叮嚀,廣招來眾,邀約人人共同用愛鋪路,「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發揮度化眾生的菩薩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