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三日 現在累積未來

《農閏六月‧初十至十二》
【靜思小語】累積福、結好緣,無私的愛要從平日培養。
菩薩心包太虛
尼莎颱風與海棠颱風七月底接連過境臺灣,造成南部災情,其中屏東縣部分地區淹水長達三天,慈濟志工提供上千份熱食,由軍方以輪型裝甲車搭載志工進入積水較深的地區發送。
一日志工早會,上人表示,颱風來襲之前,大家提高警覺、戒慎虔誠;平安度過風雨,也要虔誠感恩。
南部鄰近縣市的慈濟人,災後相互聯繫與關懷,匯聚力量付出。晨語提到「菩薩從地涌出」,是從心地湧現誠懇的愛,所以自動自發,走出家門,去幫助受苦受難的人,「這分無私的愛,需要從平日培養;緣要結得好,福要持續累積。」
上人期待愛的能量不斷擴散、延續,「菩薩心包太虛,應用佛法與眾生結緣;不僅包容人,也讓人人的心中有我們;這就是愛的傳承。」
與大乾坤共生息
夏季高溫炎熱,歐美多國頻傳森林大火,巴爾幹半島國家連日氣溫高達攝氏四十多度。二日志工早會,上人慨嘆,人們躲在冷氣房,往外排放熱氣讓室外氣溫更高;如同火爐般的異常氣候,威脅人類生存。
「氣候極端,變得讓人難以忍受。生活在天地間,要與大乾坤共生息,人人忍耐一下、節省一點,可以共享資源,也能減輕地球負擔。自造業因將自食惡果,如果只顧眼前享受,將來必定要承受苦果。」
上一輩人刻苦耐勞,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訓練,加強身心耐受度,發揮潛能、付出良能。
居住臺北,現年八十四歲的王陳秀登師姊,約三十年前參加慈濟會員;聽到師父講經,提及花蓮慈院醫療團隊搶救車禍重傷患者林傳欽的故事,起了一念悲心,決心捐款護持。
她的家境並不富裕,為了行善,曾經一天為三家公司煮飯賺錢,辛苦地熬過來;一九八九年受證慈濟委員,八十歲時承擔協力組長,投入各種慈濟事,身體力行帶動。她也在社區做環保,住戶受感動而跟著她做。
「她沒有想過退休享受,也不認老,凡事不會就學到會,學會以後就認真去做。」上人讚歎,師姊以慈悲心救助苦難,能忍受苦磨而成就善行,縮小自己、包容一切,真正做到了「三軌」──「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
上人表示:「種子萌芽、成為樹苗,小樹長成大樹,層層重重的發心,不斷地成長,不僅能夠傳承,也延續了愛的能量。」
醫療志工拱橋精神
「三十多年前,慈濟人以一分真誠的愛心護持醫療志業,花蓮慈濟醫院啟用後,他們持續用誠懇的愛投入,膚慰、關懷病苦者。」三日志工早會,上人表示:「醫療志業尊重生命、搶救生命,志工就像拱橋,了解病患與家屬心聲,適時轉達,同時也見證醫療團隊的用心照顧。」
馬來西亞檳城「佛教慈濟洗腎中心」一九九七年八月三日啟用,為馬來西亞第一所非政府免費洗腎中心;籌備期間,慈濟人多次回到臺灣,參與慈院醫療志工,將這分人文精神帶回去。
二十年來,洗腎中心不只救治貧困的腎臟病患,志工陪伴、輔導,幫助他們脫離心靈困境,有些人更投入志工。
「娑婆世界苦難多,但願能因人間菩薩的付出,能救護別人的人愈來愈多,等待救拔的人愈來愈少。」
上人叮嚀:「聞法充足入心,去除自己的煩惱無明,還能再幫助別人去除煩惱無明,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人人「知」法,進一步「識」法,起身「行」法;「知」、「識」、「行」,向前精進。
非常時期的安全導航
四大志業體主管們在志策會中報告,提到資訊系統的重要性。上人認同志業發展要跟著時代進步,不能脫節,但是必須守護好清淨的如來自性;偏重科技知識而揚棄道德智慧,將會使人間混亂失序。
上人指出,教育是家庭、社會與國家的希望所寄,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像栽培大樹,從種子、幼苗開始,鞏固倫理道德根本。
人文志業也要發揮傳播力量,報真導正,教育人心;就像骨髓移植,將健康的人文精髓移植到人人心中,讓人自行「造血」,發揚人文精神。
上人期許人文志業在氣候變化、災難發生時,向大眾傳達即時資訊,讓人人有所警覺,也守護勘災、賑災的慈濟志工,了解災情、道路狀況,成為「非常時期的安全導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