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筆記 該做的事 不用考慮
撰文‧林淑懷 攝影‧羅瑞鑫
 |
慈濟人關懷在小巨蛋安置點休息的居民。無論是花蓮本地或來自外地的志工,地震後大家都放下工作與家庭,先趕往災區付出。
|
「明天上午出發去花蓮,停留幾天不確定。」
過年前諸多事務重疊,要做這個抉擇實是不容易,
搭上火車,不再多想,只有「把握當下,先去再說」!
把握當下」簡單的四個字,是證嚴上人鼓勵弟子能付出即是有福的人;然而,當下要做決定,還真是有點困難呢!
二月七日清早,先生聽到我從樓上下來,即說:「花蓮大地震,多棟大樓塌陷……」
「有沒有死傷?」我問。
站著看著新聞報導,邊跟先生說:「怎麼這樣!上人行腳快一個月才剛回到花蓮,都沒有休息呢!」另一個不捨是,家家戶戶準備過新年,受災居民卻有家歸不得。
沒一會兒,樓上手機響了,還來不及接聽,樓下電話也響了,「準備一下,明天早上出發到花蓮,去幾天還不知道,先去再說。」「好。」不經考慮地回應了張廷旭師兄。
轉頭向先生說:「我明天去花蓮!」
先生問:「那明天的環保回收呢?」「再邀請其他志工來協助!」
我擔心的已經不是過年前,每兩三天要整理一次環保屋的資源了;而是我能去幾天?很多事情瞬間重疊,要做一個抉擇實是不容易!
感恩家人成就
火車隆隆地從臺中往北駛,心裏不再多想,只有「把握當下,先去再說」。
午前十一點半抵達花蓮後站,三個人上了計程車,「從小土生土長,六十幾年來第一次遇到那麼大的地震,而且還是上下晃動得很厲害,兩天兩百多次的餘震……」司機心有餘悸地邊開車邊說著。
冷冽的午後,細雨不停,坐上機動車往中華國小安置點,靜思精舍法師親自將慰問金致贈給居民,並逐一為他們圍上圍巾。站在旁邊的我,身上又是圍巾、又是口罩,心疼同樣在低溫下的常住師父衣衫單薄,「真的不冷嗎?」
第二天志工早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提到,災區在花蓮,是慈濟總會所在地,總會有上人和常住師父,所以「安心家訪」將恭請常住師父帶領;志工制服要統一,也一律換上灰色圍巾。
於非常時期的這一刻,我們更加謹慎與恭敬;深怕有一絲絲的不完美,帶給居民不好的印象。
家訪時,遇到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媽媽兼兩份工作,早上在早餐店上班,下午到便利商店搬貨物,就為了買下「白金雙星大樓」的房子;將近二十年的樓房,搖晃了幾十秒,剎那間成為廢墟,令人欲哭無淚。
她的女兒從慈濟科技大學畢業後,服務於花蓮慈濟醫院;女兒感恩地說,從災情發生,一直擔憂著筆記型電腦留在住處無法作業。常住師父安慰她:「安全第一,所有文件都不及生命安全……」師父的話緩和心境,她有了笑容。
在醫院上班的女兒,平日看到很多病人進出,稀鬆平常,總覺得糟糕不幸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想到,地震毀掉她與媽媽努力買來的家。女兒說,幸有慈濟人一直都在,在身邊陪伴著,主管還親自到安置點關心。
跟著常住師父來到醫院關懷受傷居民,一位年輕人整隻右手纏繞著紗布,他說:「手術都很順利,請師父不用掛心;沒大事的,還能活著就是希望。」
能走到災區,是我的因緣,「有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動力。停留三天後返家,最該感恩的是家人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