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米成籮」的慈悲資糧
法句譬喻經》〈雙要品〉有云:「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意思是說,心能主導一切,若能將善念表現在言語行動上,福報和快樂會相隨而來。
這段經文在今日緬甸「米撲滿」的傳奇中得到印證。十年前遭納吉斯風災重創的世界米倉,許多農民在慈濟救助、發放稻種的陪伴關懷下,心懷感恩回報收成的米糧,攢成「米撲滿」濟貧。
當年出面帶動村民助人的烏丁屯說:「過往,我只看見自己窮;現在,看見更多比我更窮苦的人。」前年底他來臺受證慈濟志工時,分享喜悅道:「如果當初接受的濟助是錢,很快就用完了;然而,當時所得的是『慈悲』,這是一生受用的資糧。」
當年風災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農田被毀,甚至鹽化,全國十三萬人死亡,兩百四十萬人無家可歸,原就相對貧窮的農村更顯得凋零。慈濟在當時緬甸軍政府鎖國時期,是很早獲准進入的國際NGO組織。起初僅獲准入境一天,爾後得到許可繼續停留。
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持續前來協助,也號召當地臺商、華僑、本土志工參與。以往舉債耕作的農民,在慈濟贈與稻種和肥料後,收成逐漸改善。世代信仰上座部佛教為主的緬甸村民有布施的信念,在慈濟以及協助發放稻種的法師呼籲下,農民烏閔壽開始在每日煮飯前,額外存下一把米。
這是「米撲滿」的由來,村民日日「中心念善」,也是對慈濟志業從「竹筒歲月」發端的響應。他們在志工的鼓勵下展開濟貧工作,訪查村裏的孤老,每月為他們送上米糧。
近八年來,在不同村落間,已有六百多位「米會員」持有「米撲滿」。即使在橡膠園工作的村民,不種稻要買米吃,仍參與布施,在追求出世解脫的信仰傳統下,綿延出入世的慈善隊伍。
今年五月,納吉斯風災十周年,本刊記者重回過去發放稻種的村落,在拍攝「米撲滿回娘家」的活動現場,看到絡繹不絕的村民將米倒出米罐,匯集成好幾大袋,心中深受感動震撼。本期主題報導中,記者同樣隨村民前往貧戶家送米,見證「粒米成籮」的慈悲力量,這是讓無數人受用的身心資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