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竹筒歲月

5/9《農三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點點滴滴、分秒累積,能凝聚成利益人間的大力量。
認清方向
慈濟五十二周年慶,來自海內外的慈濟志工與會眾齊集精舍,歡喜迎接慈濟第五十三年。
「五十二年前的這一天,在普明寺的大殿前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還不到十個人。每個月發放日的藥師法會,虔誠誦《藥師經》,為慈濟會員祝福;會員們每個月捐五元、十元、二十元不等,就從『竹筒歲月』開始做慈善。直到現在,我還是非常重視與感恩這一點一滴的愛心累積。」
志工早會,上人對大家說,五十二年來,人人用心,分秒累積,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就在全球慈濟人的心力付出之下,募集大眾愛心而一一成就,應人間所需而發揮良能。
上人說,無分臺灣或海外、年長或年輕,慈濟人都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明明覺覺、不迷惘,有明確的人生方向,認清人生價值所在而利益人群。
「早期師父帶動的是婆婆媽媽、家庭主婦,五十多年來,有各行各業的人同行慈濟菩薩道,凝聚、發揮出更大的力量利益人間;從臺灣為起點,已經到九十多個國家地區進行人道援助,在五十多個國家地區耕耘志業。微細的種子,在種種因緣會合之下萌芽茁壯,能夠產生無量種子;愈來愈多人發揮生命的光與亮,就能照亮人間!」
鋪平心路
慈濟五十二周年慶座談後,上人開示致勉,人生隨著時間老化、凋零,要有無常觀,把握當下,利用生命,踏實行菩薩道,增長慧命。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上人說,聞法入心不困難,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法華經》是救世良方,要發揮佛法救世的良能,需要每一位學佛者用功自修,直到明心見性,看見自心的寶塔。
「每天的晨語時間,與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教大家『靈山路怎麼走』,靈山路就是我們正在開拓的道路;印度靈鷲山的說法臺空間不大,山路也不好走,但是我們可以拓寬心靈世界,把心靈的道路鋪平,步步走上靈山,投入靈山會中。」
上人叮嚀弟子們稟承佛心師志,「為佛教,為眾生」,身體力行佛法,合和互協展現佛教的真、善、美。
「今天是慈濟五十二周年慶,接下來就是慈濟第五十三年了,希望大家照顧好源頭,代代傳承,方向不偏,讓法脈宗門源遠流長,有無量無數的五十年。」上人叮嚀,平安時要惜福,把握時機因緣多造福;修福同時也要增慧,祝福人人福慧雙修!
虔誠信仰
印尼伊斯蘭教士聯合會總主席薩義德(KH. Said Aqil Siroj)教授等人,在四月十八日時蒞臨精舍拜會,到了伊斯蘭教的禮拜時間,來到精舍為他們準備的空間朝拜。
五月九日與印尼慈濟人談話時,上人說及薩義德教授等人來訪,在接近朝拜時間時,先洗淨臉面,一舉一動都顯示他們對宗教的虔誠與愛,很精進。
當時在陪同參訪的印尼慈濟人翻譯下,了解到長年與慈濟互動良好的奴魯亞.伊曼習經院,就是屬於這個組織,薩義德教授也從哈比長老的轉述了解慈濟,此行即專程來臺參訪慈濟。
「不分宗教,都能認同、肯定慈濟,你們要惜緣;在座也有基督徒,長久以來用心做慈濟,人人合心,也很尊重師父,付出了許多卻不居功,共同成就印尼的慈濟志業,我真的很感恩!」
永恆精進
「每天晨間在精舍講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慈濟人都可以透過網路視訊同步聆聽;有時要與海外慈濟人對話,也是運用科技工具即時應答。所以我很感恩身在這樣的時代,可以立即傳法;更感恩弟子們聞法以後,能夠身體力行。」
與北區慈濟人座談,上人分享,許多國家的弟子聽不懂閩南語,甚至看不懂中文,還是靠著大愛臺《靜思晨語》節目的英文字幕吸收法,而且用功做筆記,還會畫圖加強記憶。
「臺灣的弟子離師父這麼近,師父講的話大家都聽得懂,而且許多是幾十年的資深菩薩,從一開始投入,就是永不退轉的慈濟人;更感恩的是慈濟人接引自家人,即使家庭成員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也能認同父母長輩做慈濟,還願意承接志業,要培訓、受證成為慈濟人。」
上人說,因為臺灣慈濟人打下穩固的基礎,才能將志業推及海外;在非洲多國已經有本土的受證委員、慈誠,讓志業就地扎根。身在臺灣的慈濟人更要加油,「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修行要靠自己,守好一念心,在師父帶著大家走的這條道路上永恆地精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