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8期
2020-01-01
  證嚴上人・新年三願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線上請法籤
  志工人物誌
  慈善臺灣
  寰宇視角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8期
  男孩的祈禱 媽媽的笑容回來了
撰文‧張麗珠(臺中慈濟志工) 攝影‧陳麗雪(臺中慈濟志工)

阿志以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勤勉,主動分擔家務來回報母愛,母親感動於孩子的貼心。

男孩知道,媽媽給他的愛與父親在世時一樣,從沒減少過,
別人有的自己也不會少。
他會努力破除「貧者恆貧」的惡性循環,讓媽媽過好生活!

「媽媽,你為什麼不再婚?」

「經歷過失去所愛的痛苦,沒辦法再經歷一次。」

這是阿志(化名)與媽媽的一段對話。

「爸爸走了之後,媽媽有段時間很少笑,那時候覺得只要有一個爸爸,媽媽的笑容就會回來了。」這是一位單親孩子對媽媽單純的心願。

一邊煮飯一邊看星星

走進臺中市大雅區一處四樓公寓,頂樓一間三坪大的雅房,有一張床、一張書桌及簡單家具用品,這就是阿志的家,公共衛浴則是和樓下幾戶人共用。

「露天廚房」是這戶人家特色之一,打開鋁門是一個很狹窄的陽臺,沒有任何遮蔽,廚房就設在這兒。瓦斯爐是回收回來的,開啟爐火,微弱的火苗還要用手搧一搧才會全部點燃,因為它有點故障。

「在這裏做飯,夜晚可以看星星,很涼爽。還可以探頭出去看,兒子放學回來了沒?好處很多啊!」樂天知命的媽媽,總是以正向思考來面對生活上的困境。

「若遇下雨怎麼辦?」志工異口同聲地問。阿志快速地從身旁拿出一樣東西:「我們家有一個電磁爐,就煮麵來吃!」

母子倆日常生活簡單平淡,照顧彼此,媽媽總是將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兒子也從不因為環境不好而抱怨;只要能夠安身,就不覺得辛苦,這是「屋寬不如心寬」的幸福。

媽媽是越南新住民,在先生罹癌往生後扛起家計,也因此沒時間再去外籍配偶教會,二○一一年,經教會負責人提報給慈濟基金會關懷。八年來,慈濟每月提供生活補助,志工持續陪伴至今,也看著阿志從小學二年級成長為優秀的中學生。

「扇枕溫衾」現代版

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二十四孝》,其中黃香九歲喪母,很孝順父親;在炎熱的夏天,睡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先用扇子搧涼枕席,才請父親就寢;嚴寒的冬天,則以體溫暖被,之後再讓父親上床。

而現代版的「扇枕溫衾」,是阿志對媽媽的貼心。因為住屋空間有限,母子倆一人睡床、一人睡地板,中間用一張布簾隔開;貼心的阿志,冬天選擇睡地板,讓媽媽睡床上保暖;而住在頂樓、夏天酷熱,他就睡床,讓媽媽睡地板比較涼快。

阿志雖然失去父愛,讓他的童年有些缺憾;但母子倆相依為命,也有許多難忘的回憶。媽媽一說起兒子,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有次得到流感,發燒到四十度,他一直在旁邊幫我用冰水敷額頭,拿水給我喝,手一直摸我額頭,看我退燒沒?」

媽媽有感而發,過去總是忙忙碌碌地過生活,對於身邊的人事物也沒有特別的感受;但是大病一場後,兒子無微不至地照顧,突然才感受到,「有個兒子真好!」

媽媽還說,阿志從小就比同年齡層的孩子來得成熟,讀幼稚園大班時,學校舉辦戶外教學,她當天要上班,還在猶豫是否請假參加?阿志口吻如大人般地說:「媽媽!錢是賺不完的,兒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過了就回不去了。」從此,只要跟兒子相關的活動,有邀請家長參與的,媽媽即使工作再忙也不缺席。

阿志常常苦讀到深夜,志工湯鈺環(左)知道他的檯燈壞了,為了不讓光線不足影響視力,送來一座檯燈。

當媽媽也要當爸爸

阿志沒有參加補習,靠自己苦讀,二○一八年考上臺中排名第一的高中;入學後成績競爭更激烈,志工陳建華像大哥哥地陪伴著他,安慰他盡力而為,但也不要壓力過大。

志工湯鈺環不忍見他負擔繁重課業,詢問他是否要參加補習,他卻回答:「補習先不要,想幫媽媽省錢,等學測之前再去補習好了!」阿志放學後,會在學校繼續打工一小時,賺取零用錢購置書籍與文具用品,回到家約晚上七點了。

媽媽對阿志期望非常高,他在國中有段時期迷上網路遊戲,每天都很晚回家,媽媽擔心他會荒廢學業,母子間關係緊張。

媽媽和志工談起這些事情,都氣哭了。湯鈺環與她分享經驗談:「不要以為我們是媽媽,孩子就該完全聽我們的,會弄到兩敗俱傷。只要不影響功課,偶爾可讓孩子紓解一下壓力。我和女兒的關係也曾一度決裂,後來改變自己,多祝福孩子。自從我放下之後,好過很多,跟孩子之間相處也較圓融,沒那麼衝突了。」

媽媽也學習改變自己,緩和了親子關係。她說:「一個人要當媽媽兼爸爸的角色真的很累。我什麼都不會,是湯鈺環師姊教會我很多跟孩子溝通與相處的方式。」

因為慈濟志工長期陪伴,建立了情感與信任,媽媽面對志工時,不會武裝自己,能夠發洩心中的苦悶。「雖然失去一個依靠,我很幸運接觸到慈濟師兄、師姊如家人,有對很堅固的翅膀給我依靠。」

加一張床為冬天加溫

十月入秋,已有涼意,志工不捨阿志睡在地板上,幫他準備一個坐臥兩用的多功能福慧床。志工林家慶示範福慧床的組裝方法,湯鈺環還帶了兩件小毛毯,希望為阿志今年的冬天加溫。她知道阿志桌上檯燈壞了,當天也一起準備過來。

阿志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是一個白底配粉紫色的檯燈;為了試試檯燈燈光的效果,他把室內的日光燈關掉。「哇!我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志工突然發現,真正高興的是媽媽!

原來阿志每天晚上開著大燈讀書、寫功課,因為光線太刺眼,讓媽媽無法入睡;必須等到午夜十二點多,阿志做好功課,把大燈熄了,才能入眠。

以往,阿志為了讓媽媽好好休息,每逢星期六就會去叔叔家住一晚;有了檯燈後,媽媽每天都可以早早睡覺了。

母子約好環遊全世界

阿志有次跟媽媽去菜市場,看到路邊有一位披頭散髮、滿身污垢的街友,媽媽竟然把自己錢包裏的零錢都給了他,回頭跟阿志說:「要幫助比自己處境更困難的人。」這句話對阿志的影響很深。

阿志榮獲二○一九年慈濟新芽獎學金孝悌獎,在頒獎典禮上臺分享,他感恩媽媽,母兼父職十六年來的照顧,媽媽給他的愛與父親在世時一樣,從沒感覺減少過。他能夠為媽媽做的並不多,只是幫忙做一點家事,幫她按摩按摩而已;就算家中經濟情況不好,別人有的自己也不會少。他知道這一切,都是母親用勞力,以長工時辛苦工作換來的。

他說,慈濟師姑、師伯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感恩有他們的陪伴。未來希望能靠自己破除「貧者恆貧」的惡性循環,成為一名醫師,救助更多的人;也希望陪伴母親環遊世界,過更好的生活。

站在他身旁的媽媽,已泣不成聲;回到座位上,她很感恩地說:「其實我很想告訴大家,兒子很貼心,從不讓我擔心,讀書、打掃、煮飯都做得很好。但是我太愛哭了,剛剛說不出話來。」

志工很心疼阿志的辛苦,但阿志的貼心與孝心,讓媽媽重拾笑容,志工覺得欣慰,「孩子你做到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