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8期
2020-01-01
  證嚴上人・新年三願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線上請法籤
  志工人物誌
  慈善臺灣
  寰宇視角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8期
  飛越一萬三千公里 書寫愛與苦難
撰文‧張如容(雲林慈濟志工) 攝影‧蕭耀華

慈濟志工來到亞倫鎮(Allen Town)發放,此處曾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災後獲得慈濟關懷;社區學校學生熱情地拿著早已準備好的海報歡迎志工來訪。

帶著筆電、相機和「抗瘧疾藥」,走完非洲十二天行程,
體驗了缺水之苦、生活之難,也記錄了愛與慈悲的故事!

未進入慈濟時,對於非洲沒有什麼正面的印象,也曾經無知地跟著眾說紛紜起舞;參加慈濟培訓委員那一年,聽到潘明水師兄分享在南非冒著生命危險深耕志業的歷程,後來又聽到陳美娟師姊發願要度盡賴索托人民,朱金財師兄在辛巴威照顧那群生頭癬的小孩,還為他們鑿井;蔡岱霖師姊帶動莫三比克志工訪視的故事等,都很感動!

十四年前,向會眾勸募善款時,我第一個勸募的項目就是國際賑災,對我的同事、親友訴說非洲的貧苦,也分享上人的法語,今生有福就要造福,累積綿薄之力幫助苦難人離苦得樂,為下輩子種下善因。

希望我們下輩子眼睛睜開時,那個國度沒有苦難,縱使投胎到非洲,也會做一位行善者。我的會員都能理解要發好願,而不會說:「為何要去幫助國外?」

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我在西非獅子山共和國,與慈濟團隊完成行程中最後一場發放。我們訪視了格拉夫頓截肢者社區(Grafton Amputee Camp),又到收容伊波拉疫情及水患遺孤的瑪哈娜(Mahanaim)孤兒院發放。

孤兒們都有些肢體殘缺,上課的教室很窄、很暗,其中幾位孩子就地而坐。志工帶著巧克力輪流進入分送,從他們的眼神不難看出,這是平時無法吃到的點心。

自由城多是丘陵地,高低起伏不平,多的是黃土小碎石路,若遇下雨天,對殘障人士的行動是一種考驗。格拉夫頓村長拄著柺杖,吃力地帶著我們走上斜坡,去探看村民工作的情形,介紹他們自製的磚塊、鍋爐。每具鍋爐都是一鐵、一釘手工打造,做得又圓又穩固,也猶如他們以堅強的毅力,千錘百鍊自己的人生。

再走入村內了解居民生活情況,村裏只有一口井可以汲水,供應社區一百五十戶、一千人使用,水在此地匱乏又珍貴。這幾天每次如廁,都令人省思,有些機構雖有馬桶設備,但是馬桶內沒有水,遑論洗手;實際體驗缺水之苦,更不難想像,建立衛生習慣談何容易。

常想起那些缺乏醫療和基本生存條件的孤兒院孩子們,生活該怎麼辦?以往只能在電視裏看到的情景,這次近距離去感受,真正深感臺灣是寶島;開闊了視野,深知人在宇宙之間原來是這麼渺小,但也見證了人間有愛與慈悲的力量!

生鏽鐵皮所構成的房舍,密密麻麻依著黃土山丘建設,是外人對自由城的印象。

絕頂的功夫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離家這麼遠,以六十四歲年齡到陌生國土記錄;飛越一萬三千七百多公里,幾乎繞了地球三分之一,先是從臺灣飛往法國巴黎十二小時,轉機至獅子山共和國六小時,再從機場搭船二十分鐘,進入位於大西洋岸邊的首都自由城。

臺灣與獅子山共和國時差八小時,只能在飛機坐椅上調整時差,也發覺自己很有彈性,可隨遇而安。這是臺灣慈濟第一次出團去獅子山、與美國慈濟團隊合作發放,身為此團的人文真善美志工,責任可想而知!出團前一週,先上網蒐集相關資料,十一月十一日帶著一部筆電、一臺新買的類單眼照相機、兩個行李箱,還有每天必吃的「抗瘧疾藥」出門。

由美國、馬來西亞、南非、臺灣志工組成的團隊都是精英,特別愛護我這老人家,在慈濟大學就讀研究所的南非女孩林琪蘿,只要我請求翻譯,總是直爽地說:「師姑,No problem!」

美國的劉鏡鏘師兄說:「到海外賑災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很『幸福』,每天我們睡了,你們還在做作業。」我回答:「因為承擔人文真善美的功能,我才有機會來,要來就要有熬夜的心理準備,睡三、四個小時也是可以的。」

灰色空心磚、生鏽鐵皮所構成的房舍,依著黃色土質的山丘搭建,是我對自由城的印象。自由城地勢東高西低,一邊是山丘、一邊是大海,山丘地大量被開採及開發,早已不堪大雨侵襲,容易發生土石流;住在低窪處或出海口兩岸的貧民,更是首當其衝。

在Kingtom發放時,訪問到年輕媽媽蘿貝卡(Rebecca),她提到當時滾滾急流、水深及腰,全家六人只顧著逃命、來不及帶任何東西,如今可謂一貧如洗。

從事臨時工的先生,撿來簡單材料搭蓋一個臨時的家棲身;她的四個子女中,最小的只有六個月大,「我很想回學校讀書,但是知道已經不可能了,有四個孩子需要照顧。」災後他們先是獲得紅十字會補助生活,接著明愛基金會提供廚具,這次慈濟讓她的孩子終於有可換洗的衣物與禦寒的毛毯。

另在通波(Tombo)村莊接觸幾個受災戶,都是家庭人口眾多、靠著販賣雜貨換取微薄收入,任何物資的發放對他們來說都很有幫助。每次車子駛過市集,做著小生意的男女,都有著絕頂功夫,頭上頂著高高的各種物品,香蕉、花生、可樂、麵包……儘管生活就是受苦,他們仍是純樸友善,當我們眼神交會,他會立即微笑,跟他打招呼,他會笑得更燦爛!

婦女頂著慈濟物資,走過曲折起伏的山間小路回家;當地人的「頂上功夫」,也讓慈濟人大開眼界。

手心的溫度

慈濟在獅子山共和國發放,與其他地區最大不同的特色,即是有當地三個合作夥伴的投入;十一月十六日,慈濟舉辦一場培訓課程,三個基金會推薦四十位志工參加。

他們穿上臺灣慈濟人帶來的背心,上面印有四個基金會??希利、明愛、蘭頤、慈濟Logo,此後投入每一場發放,每個身影都令人感動。

十一月十七日,我們到南部省的博城偏鄉及機構發放,來回八小時車程;蘭頤基金會執行長雲凱拉女士(Mrs. Philomena Yumkella)說:「我出生在這兒,在這兒長大,從這兒出去,我知道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回來幫助!」慈濟發放的物資,確實契合居民災後的需要,領到毛毯、二手衣、五穀粉,欣喜地往頭上一頂,用輕快的腳步帶回家。

團隊也到雲凱拉女士的母親所提供的田地,去看三十位婦女所種植的稻米、蔬菜。她們在烈日下拿著農具一鏟鏟翻土,耕種多種類的蕃薯葉,以農耕來自力更生;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師姊告訴大家:「在這兒,猶如看見上人當初創立慈濟的精神。」

慈濟長期致贈的五穀粉,讓很多機構收容的孩童提升了營養。聖保羅視障學校(St. Paul's School for the Blind)校長說:「我們的世界是黑暗的,因為有您們的愛,為我們帶來光明。」儘管語言不通,孩子也看不見彼此,但當我們握住他們的手,把暖流從手中傳遞到孩子的心中,他們也會把你的手握得緊緊的,靜靜地和你坐在一起。

十一月十九日,我們來到明愛基金會彼得‧空德神父(Father Peter Konteh)設立的天主教學校,凱倫夏普琳沙漠之花社區小學(Kyran Chaplain Desert Flower Primary School)發放,遇見了小女孩Yatu Koroma。

她沒有父親,由媽媽照顧,從小無法行走及久站,就醫檢查是髖關節先天不良,因家境貧窮沒錢醫治。就讀一年級的她,拖著無力的雙腳,每天從家裏「走」上一公里到校上課,來回兩公里,是一段漫漫的長路。

發放這一天,有物資可領,為何Yatu Koroma沒到學校?校長趕去她家一探究竟;她說沒吃早餐,沒力氣走到學校,校長立即揹起她來到學校。大家聽了都很感動!鄭順賢醫師非常不捨,當場為她量身高、量手肘至地面的距離,決定從臺灣為她訂製一支柺杖。

來到聖瑪莉法帝瑪(St. Mary Fatima)之家發放,這也是彼得神父所創辦,他與修女從貧民區帶回在伊波拉疫情中被遺棄的孩子;在慈濟提供米糧後,神父省下糧食錢,存錢購買交通車,得以送年齡較大的孩子外出就讀國、高中。

這群孩子幸有彼得神父的照顧,慈濟物資的支援,而能重拾讀書夢想,從此有不同的人生。

四個基金會再度攜手,二○一九年十一月在社區、機構及學校完成十八場發放,包括五穀粉、毛毯、二手衣及白米等,也培訓本土志工,長期深耕慈善。

莫忘那一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早上七點多,我們返抵臺灣,正好上人行腳到新店靜思堂,我們向上人銷假分享心得。看著眾多聽眾,我的頭腦一片空白,但拿起麥克風剎那,卻有分享不完的感動,一切都在感恩中……

回想起十一月十一日晚間出團前,領隊熊士民師兄帶我們向上人告假,上人特別予以勉勵與祝福:「人文真善美很重要!要好好記錄下來,為慈濟留史。」這也是我今生的莫忘那一年、莫忘那群人、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

 

 

★推動衛教  仍有可為

口述‧陳寶珠(花蓮慈濟醫院醫師)  整理‧李委煌

 

在獅子山共和國的行程中,我們原本計畫推動衛教,卻發現,所到之處沒有電,也沒有投影機,準備的簡報教材無用武之地,缺少了圖片輔佐,該怎麼在言語難以溝通的狀態下舉例或比喻?後來我們發現,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導他們洗手!

我和鄭順賢醫師帶動簡單易懂的洗手步驟:「內、外、夾、弓、大、立、腕」,引起大家的注意,也了解洗手的重要性,才不會把細菌吃進肚子,還邀請居民上臺示範,做完整個步驟。

我們所到之處大多是水患災區,生活原本就克難,居民知識能力有限,在災難後也無力離開,可以說是最弱勢的一群人。如果沒有在地人的協助,我們深入不了這麼窮困的暗角;無論是語言翻譯、發放現場管控、志工交通及安全等,在在都是問題與挑戰。

與一位從伊波拉疫情中康復的年輕人談話,他說染病後就一直狂拉肚子,發燒、脫水、頭昏眼花,恍惚間像是看到了星星,然後感覺升上了天,最後暈了過去……

我去過史瓦帝尼醫療代訓訪查,也參與莫三比克義診及發放,這是跟慈濟團隊去的第三個非洲國家,在獅子山共和國拜訪了好幾間診所,都沒看到醫師,只有護理師跟病人,或是被當作醫師功能的專科護理師,執行診療、打針甚至接生。

據了解,獅子山共和國人口約是臺灣三分之一,有合格證照的醫師僅三百人!當地人主食是飯,有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及洗腎患者,全國只有一位腎臟專科醫師,而且快要退休了;全國也只有四臺洗腎機,其中三臺甚至故障了……終究來說,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事,從小得到健康知識,才能改善及預防疾病發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