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38期
2020-01-01
  證嚴上人・新年三願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線上請法籤
  志工人物誌
  慈善臺灣
  寰宇視角
  特別報導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真情映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38期
  二十八日 成就感

11.28《農十一月‧初三》

【靜思小語】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實現志願,用自己的心力回饋人間。

千千萬萬人造福

即將離開臺北往東行,上人與臺北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們、臺北慈濟人以及慈濟人醫會團隊談話時,對百歲人瑞田中旨夫醫師說:「若是想到你與彰化蔡寬師姊,我就會提起精神力量,很感恩你們給我鼓勵。」

「要蓋花蓮慈濟醫院時,有多位長者幫助我,像是楊思標、杜詩綿、曾文賓教授,他們那時為何會相信我?想來也覺得很不可思議。或許是因為天時、地利,也因為人人心中有愛,知道花東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所以得到這麼多人的心力支持。」

「當時有一位日本企業家要捐二億美金,在那個時代,要蓋一所綜合醫院綽綽有餘,這是多大誘惑,但是我一點都不動心,只有一個想法── 我如果接受他這筆捐款,就什麼都不用做了,慈濟人不必再去勸募,這不是我要的;我要讓臺灣人造福緣,讓人人有福因、福緣,點滴力量來會合。要把醫院蓋起來,需要千千萬萬塊磚頭,就需要由千千萬萬人來捐,不能讓一個人包辦,否則因緣無法會集,功德只屬於一個人,這不是佛法要教我們做的事情。」

上人談到,其實悉達多太子若要救濟貧苦人,只要用皇宮寶庫的一部分,就可以賑濟很多的貧窮人。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希望找到可以徹底解救苦難的方法,所以出家求道。覺悟成佛以後,佛陀運用方法循循善誘,要教大家去除貪、瞋、癡等無明煩惱;唯有除貪才能去貧,否則心有貪念,欲望永遠填不滿,擁有再多財富仍是貧。

慈濟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大企業家,也有勞動工作者,大家都樂於付出助人,擁有取之不盡的心靈財富。上人提到一對賣水煎包的夫妻,天天在油鍋前煎水煎包,靠著一顆幾塊錢的水煎包度日;就算生活過得清苦,他們也點點滴滴積存善款助人,而且兩人是受證的慈誠、委員,志同道合做慈濟,日子過得忙碌又快樂。

「他們的心是富有的,賺錢不是為了享受,而是想著要幫師父救更多人。我很愛聽這樣的人生故事,而不是聽什麼人誇耀他們事業做得多大。其實錢賺得再多有什麼用?若是滿心煩惱,人生還是苦。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我們用自己的心力回饋人間,例如選擇從醫,學成以後,就回饋給病苦的人,實現自己的發心立志。」

上人欣慰慈濟大學畢業的年輕同仁,能夠安住慈濟大家庭,實現自己的志願,讓人覺得精神理念一脈相傳,很貼心。也期待院長、主管們照顧好一顆顆慈濟種子,帶領他們用生命走入生命關懷生命,可以忙碌得很充實、做事做得很歡喜,也把這分愛繼續傳承下去。

被需要就有價值

來到宜蘭,上人與志工座談,聆聽大家報告十月一日南方澳斷橋事件發生後的動員情形,以及多年來屢次颱風災害之後,動員賑災、關懷及協助受災戶清掃等行動。

「宜蘭的風景優美,但是每當太平洋海面有颱風形成,宜花東經常首當其衝,常有災害。不過我這一路過來,當車子從西部轉向東部,就看見海闊天空,山海分明,藍天、大海與白色的浪花,還有山的綠意,讓我的心地也明亮、遼闊起來,覺得很享受!」

「這二十一天的行程很充實,我的心也充滿感恩,因為我聽到慈濟人回憶那一年,天天都有溫馨分享。雖說時間不停留,歲月帶走了一切,幾十年前看到的慈濟人,以及當時慈濟人看到的我,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但是唯有生命的價值帶不走,我們掌握正確方向,腳踏實地走過來、做過來的一切,都累積在我們的生命裏。」

上人說,教大家回憶「那一年」,除了讓腦細胞活絡起來,也要分享給大家聽;當時一起做過這些事的慈濟法親可以當場見證,也讓不曾參與的人知道大家走過的路,包括自己的孩子也能了解父母為什麼這麼忙碌,對父母為社會的貢獻引以為傲。希望大家也能把孩子、孫子帶入慈濟,世代傳承優良家風,「積善之家有餘慶」,可以福蔭子孫。

「這幾十年來,慈濟為社會人群做了這麼多事,在臺灣社會建設這麼多志業建築,援建永久住宅、學校等等,許多人會說慈濟很有錢,其實是慈濟人很有心;只要我們誠正信實,無私付出,啟發了人人的愛心,就能募集人人的力量,成就利益大眾的志業。」

「還有時間、有機會可以付出的時候,我們要珍惜,做就對了。幾次的大風大浪,少不了慈濟人去面對;哪裏的橋斷了、路坍了,只要有事故,大家還是盼望著慈濟人到來。讓人看見我們來了,心就安了,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所以有價值的事情,做就對了。」

圓滿宜蘭地區歲末祝福,上人搭乘四點半火車離開宜蘭,於六點初抵達靜思精舍,常住二眾接駕。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